小天才電話手錶驚爆“大瓜”:孩子的孤獨,正在被偷偷賣錢…

前幾天半夜的一個熱搜,看得我一晚上都沒合眼。

我們家長印像中用來“打電話、定位”的兒童電話手錶,竟然成了中小學生“混圈子”的秘密基地,還衍生出了一條灰色產業鏈

所謂的“灰產”簡單來說就是:小天才手錶高等級的號能在閒等平台能賣出天價——點贊量50萬的賬號能賣到500元,24萬點讚的賬號能賣80元;還有專門的機器人程序,幫孩子們快速刷贊、提升等級……

說到電話手錶大家都很熟悉,小天才的電話手錶幾乎是現在小學生的標配了,就拿我兒子班上來說,大部分的娃都有電話手錶,其中90%以上用的都是“小天才”。

最大的原因,就是方便互相“碰一碰加好友”。小天才採用的是封閉系統,使用其他品牌手錶的孩子,會被隔絕在小天才的“圈子”之外。

而在小天才內部,又形成了一條隱形的“社交鄙視鏈”

比誰的等級高、比誰的點贊多、比誰的積分多……在家長看不見的地方,孩子們每天花好幾個小時“衝數據”,甚至去花錢買賬號。

本應簡單的通話工具,變得越來越複雜,孩子本應單純的世界,越來越走向失控。這背後的重重隱患,真的該引起重視了。

1.

為何電話手錶裡的“點贊和等級”都能被拿來販賣和做生意?這背後是一套精心設計的機制。

“小天才電話手錶裡的“社交貨幣”名目繁多,我們一個個來說。

一是點贊數。

這是最讓孩子們欲罷不能的一個數據。 2021年,小天才開通了“主頁點贊”功能,顯示在醒目位置,集贊達到60萬以上的人會成為“大佬”,贊數少的人則會被“鄙視”。

點贊還不是你手快時間多,想給人點多少就點多少,還有規則和等級的設定:

11級以下每天可給同一個好友點5個贊,11—20級可點10個,21級以上可點20個,每個賬號每天最多收到3000個贊。

為了“刷贊升級”,首先得多加好友,然後給每個好友點滿贊,催好友給自己也點滿,這一套下來,每天得在手錶上花好幾個小時。

不過,今年8月起,小天才官方對點贊功能進行了更新,將主頁點贊數改為運動贊,每天達到一定步數才能給好友點贊,同時可以一次性點贊多人。

第二個是積分。

小天才手錶上有一個積分商城,可以用積分兌換各種虛擬物品和裝飾,包括個性錶盤、微聊氣泡等。積分還可以在線下“交易”,比如給同學發積分紅包,換取學習用品和零食。而且,積分多少和賬號等級密切掛鉤。

獲得積分的方式很多,加好友、簽到、搖一搖、步數PK、知識問答等都可以獲得積分,這也意味著,和“求贊”一樣,要花大量的時間操作手錶。

第三個是權益卡、天才秀等。

權益卡,顧名思義,是可以解鎖一些特定功能和特效的卡片。得到一張權益卡的過程還挺複雜:每個週末去抽卡片,再把卡片拖到一個六邊形中進行熔卡,熔夠目標數量才能合成一張權益卡,但主題是隨機的。

天才秀則是類似於QQ秀的一種虛擬形象,可以用“靈感貝殼”去更換裝飾、衣服、背景等,讓形象更加酷炫。獲得“靈感貝殼”,孩子需要定時上線“收集服裝材料”。

說真的,我光是查資料搞明白這些花里胡哨的功能,就已經累了,可孩子們卻樂此不疲,可以盯著那塊比巴掌還小的屏幕,連續點好幾個小時。

因為這種類似打怪升級的機制,天然地會讓孩子感到興奮,並且放大了他們攀比虛榮的心理。

想快速提升等級、獲得點贊積分等,怎麼辦?需求催生出了一個畸形的灰色產業,在那裡,一切皆可買賣。

高點贊,可以通過購買bot(自動刷贊工具)來實現,買一個bot要80元左右;也可以直接買“成品號”。

我在某二手交易網上翻了翻,賣家可謂多如牛毛,一個61萬讚的賬號售價529元、51萬讚的售價355元、23萬讚的售價200元……

積分也被明碼標價:100積分2.98元、1000積分29.8元、2000積分59.6元。

權益卡的價格區間則要大得多,普通主題的卡幾塊錢一張,哪吒、敖丙等稀有主題的權益卡,售價高達120元。

其中相當一部分賣家也是一幫孩子,估計就是最早晉升成“大佬”的小天才手錶骨灰級玩家,就非常懂這裡面的門門道道,能瞄準同齡人的“痛點”挖掘商機。

2.

除了助長孩子的攀比心理外,小天才手錶還有另一個讓家長憂心的功能——“微聊”和“好友圈”,其實就是微信和朋友圈的翻版。

有一種廣為流傳的說法:90後用QQ,00後用Soul,10後用小天才。

和我們發朋友圈一樣,用小天才的孩子們也熱衷於發好友圈,平時出去玩拍的照片、日常碎碎念都會發在圈裡,並期待有人給自己點贊。

很扎心的一點是,如果發了好友圈,一個贊都沒收到,還會收到一個“貼臉開大”的提示:酷到沒有人愛?

這句話對孩子的殺傷力可太大了,因此,為了證明自己“有人愛”,孩子就得想方設法增加點贊數。

一方面需要“擴列”,意思是加入一個陌生人多的群裡面,互相添加好友,大家再互相點贊;另一方面是發一些更加“勁爆”的內容,比如自己的照片,或者處CP(談戀愛)的徵集信息等。

無論哪一種,都足以令家長們膽戰心驚。

之前就有媒體報導過一個抓狂的母親:她發現13歲女兒手錶上竟然有80多個好友,而女兒班上總共才50個同學。 “那都是些什麼人?會不會有成年人混在裡面?”

這位母親還去了解了一些小天才圈裡的“黑話”,比如“舉牌”,就是成年人加上孩子的好友,再引流到其他平台,引誘孩子穿著暴露做一些指定動作。

她越想越害怕,不顧女兒的反對,堅決把她的好友刪到只剩四五個,並警告女兒再和陌生人聊天她就報警。

但她也知道,問題並沒有徹底解決,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家長不可能時刻盯著孩子,難免有管不到的地方。

雖然小天才內置了家長監控功能,可以通過手機app對孩子進行管理,設置使用時長限制、禁止添加陌生好友等。

但是這個功能也完全攔不住商家,他們順勢就推出了“破解服務”,花一點錢,就能把上述限制統統解除。

3.

電話手錶原本設計的初衷就是為了保障孩子的安全,可以定位可以打電話還能探測娃的心情。

但你本以為是帶給孩子一個安全的保障,卻殊不知無形中讓他們進入了一個由等級、積分、點贊、排行構築的微型社會。

但話說回來,在如今這個年帶,完全禁止孩子使用電話手錶,當然是不現實也不理智的。

小天才手錶沒有原罪,它只是一面鏡子,照出的是當代孩子無處安放的社交渴望和情感需求。

我之前寫過好幾篇孩子沉迷“飯圈”周邊、“奧特曼”卡牌的文章,核心都一樣:看起來是對某種物質的迷戀,其實都是對歸屬感和認同感的強烈渴求。

我想他能隔絕這些“電子誘惑”的最大原因,就是讓他找到更有意思的事情,也要多讓他在現實中獲得了足夠多的滿足感。

平時主要有空,我都會帶兒子去爬山、騎行、逛博物館,或者邀請他的朋友來家裡玩。

讓娃感受到更“好玩”的東西必定在更寬廣的真實世界裡,他們自然不會困在方寸屏幕裡。

另外就是經常和兒子聊“廢話”。我給自己定了個規矩:每天睡前半小時,徹底放下手機,和兒子躺在床上一頓瞎聊。

不聊學習,不說道理,就听他講學校的八卦,講他最近迷的動畫片,甚至聽他吐槽大人做了哪些煩人的事……

回想我們的童年,沒有智能手錶,沒有網絡遊戲,卻很少感到孤獨。為什麼?

因為巷口有喊你回家吃飯的媽媽,院子裡有一叫就出門的小伙伴,我們有真實、溫熱、觸手可及的陪伴

別讓我們的孩子在積分和等級裡尋找存在感,卻在最親的人身邊,活成一座孤島。

你家孩子用電話手錶了嗎?你是如何讓孩子“防沉迷”的?一起聊聊吧~

分享你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