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這兩天,中國製造又有好消息。
全球最大1230噸蒙皮拉伸機,在廣東河源成功通過驗收。
不僅噸位大,加工精度更是達到驚人的0.1毫米級。
這台“大國重器”的誕生,將如何助推中國製造業?
![]()
介紹蒙皮機之前,先說說什麼是蒙皮。
簡單來講,蒙皮就是“給骨架穿外衣”,讓東西有完整的外形的同時,還能配合骨架發揮作用。
舉個例子就好理解了。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飛機機身、機翼其實是空心的。
實心的太重,哪怕飛機能飛起來,也會消耗大量燃料,飛不遠。
在製造飛機時,先搭好金屬骨架,再把薄薄的鋁合金板固定在骨架上,以形成空心結構。
固定在骨架上的板,就是蒙皮。
熟悉飛機發展史的讀者,可能會提出疑問,萊特兄弟駕駛的飛機,只有骨架,沒有蒙皮。
![]()
萊特兄弟製造的飛機,當時機身和機翼均沒有蒙皮
為什麼飛機發展到今天,就需要有蒙皮呢?
其實,飛機只有骨架也能飛,但會導致風阻大的問題。
包了蒙皮之後,機身和機翼外表光滑溜溜的,不但能保持飛機外形完整,根據伯努利原理,機翼的升力更大,飛起來還又快又省油。
對現代的航空航天領域來說,蒙皮可不只是飛行器的一張皮,有時還兼有一定的支撐作用,也是飛機的“筋骨”。
機翼要產生並且承受巨大的升力,機身還要承受空氣壓力,這些力如果光靠骨架消化,很快就會散架。
蒙皮貼上去,使得飛行器成了一個特別結實的整體,能用最輕的重量達到最大的強度。
![]()
現代飛機機翼縱剖面圖
可以這麼說,就因為有了蒙皮,飛行器才能飛得更高、飛得更快,甚至飛出地球去。
追求極速的航空航天領域,對蒙皮的要求也極高。
首先是足夠輕。
在航空航天領域,重量既是金錢也是生命。
這層蒙皮在保證結實的前提下,能多薄就多薄,能多輕就多輕。
其次就是堅固。
蒙皮必須扛冷又扛熱。
高空飛機,零下50度,皮不能凍脆。航天飛機返回時和空氣摩擦能產生驚人的高溫,這層皮也不能化。
此外,再輕再薄也得能抗造。
一架飛機要用幾十年,起起落落幾萬次。
每次起飛降落,皮都要被巨大的力量“吹一吹”。日子久了,金屬會疲勞變形。
這層皮不能動輒出現裂紋,最好還能抵擋空中冰雹的撞擊,以及抵禦極端情況下飛鳥的碰撞。
![]()
高鐵車身也用到蒙皮
蒙皮的出現,讓飛機實現了高強度與輕量化的平衡。
正因如此,除了航空航天外,蒙皮還廣泛應用於潛艇、高速列車、建築等諸多領域。
![]()
生產蒙皮的機器,就是蒙皮拉伸機。
蒙皮拉伸機,顧名思義,就是通過拉伸設備對金屬板材施加可控力,使其發生塑性變形並定型,生產出複雜曲面的金屬板面加工件。
還是拿飛機舉例,為了減少阻力,飛機機身和機翼的蒙皮都是流線型的光滑曲面,機身是筒形,機翼也可以看成是扁筒。
![]()
C919飛機
就現代工藝來說,把鋁合金板材像紙一樣捲成筒並不難,但應力會很大。
通俗地講,就是容易“崩開”。
所以,飛機機身和機翼不同位置那些弧度不同的鋁合金外殼,需要特殊的加工工藝,這就是蒙皮拉伸機的用武之地了。
蒙皮拉伸機的工作步驟和原理,簡單來說有點像“抻面”。
![]()
拉伸機原理簡圖
機器工作的第一步是夾持。
機器兩邊巨大的拉伸頭,像鉗子一樣緊緊地咬住金屬板材的兩端——可以把這想像為抻面的兩隻手。
![]()
拉伸頭夾住板材
第二步是預拉伸與拉伸成型。
讓兩端的拉伸頭向相反方向施加一個巨大且勻速遞增的拉力,相當於抻面的過程。
第三步則是卸載與回彈補償。
當板材拉伸並完全貼合模具後,緩慢地卸去拉力。
不過,在拉伸時,會故意“過度拉伸”一點點,作為補償來應對材料的回彈現象,使板材的形狀剛好是設計要求的精確曲面。
值得注意的是,和抻面的單向施力不同,蒙皮拉伸機通過縱向拉伸和橫向拉伸的配合,輔以工作檯面的頂昇運動,使板材產生復雜的多曲率變形,精準地貼合模具型面。
為了實現這種毫米級高精度要求,如今的工藝設計普遍會在電腦裡先建立一個虛擬的拉形過程模型,預先模擬分析材料流動、應力分佈和回彈,從而優化夾鉗的運動軌跡、拉伸速度等參數。
在實際拉伸過程中,壓力傳感器會實時採集數據反饋給控制器,一旦發現異常能及時調整或報警,確保成型過程穩定可控。
![]()
蒙皮拉伸機傳統上屬於航天航空專用設備
就廣義的蒙皮製造加工的操作流程來看,蒙皮機並非必需。
人工加上簡易機械輔助,熱壓成型設備等方式,也可以製造出蒙皮。
只不過,這些方式僅適用於小批量、低精度的簡單產品,一致性很差,適配性弱,長期成本高。
同時滿足高精度、規模化、複雜工況的高端產品複合需求時,人工及輔助設備的“湊合”,根本無法達標。
像航空航天、高鐵等領域用到的蒙皮,對精度、強度要求高,也只有蒙皮機才能規模化製造。
所以說,蒙皮機,對現代工業來說是無可替代的。
![]()
早年,蒙皮拉伸裝備基本依賴進口。
不僅價格高昂到咋舌,普通一台小幾百噸拉力的進口設備,一台也要1億多近2億元人民幣,而且在技術開發、設備安裝、售後服務方面都處處受制於人。
為了破局,國內的研發機構和企業先從維修國外設備入手,再逐步跨進製造領域,消化吸收國外先進技術。
經過多年經驗積累,逐步摸索出核心技術。
與此同時,北京航空製造工程研究所(簡稱中航工業製造所)從2002年起就在國內率先開展了柔性多點模具蒙皮拉形研究,為後續的技術突破奠定了基礎。
任何超越都是厚積薄發。
最近十年,我國在蒙皮拉伸機領域迎來了自主化的重大進展。
2015年,天津天锻成功自主研发出第一代600吨数控蒙皮拉伸机,设备投入使用三年,就为沈飞某机型完成了100多个复杂曲面的蒙皮成型加工。
2018年,商用型號600T蒙皮拉伸機正式發布。
![]()
600T蒙皮拉伸機全景圖
十年過去,天鍛的蒙皮拉伸機已迭代升級到第四代。
這預示著國產設備的崛起,更直接迫使國外同類設備在中國市場的中標價格從1.3億直降到7000萬,降幅超過40%,一舉打破國外設備的壟斷。
2020年,我國的蒙皮拉伸機技術再次升級,國產首台1200噸大型蒙皮拉伸機在西安航空基地正式簽約落戶,國產大飛機蒙皮實現低成本生產製造。
2022年,生產基地順利建成完工。
![]()
1200噸大型蒙皮拉伸機生產線
尤其是這次的世界最大1230噸蒙皮拉伸機,更是讓中國從跟跑者,成為領跑者。
這台機器由廣東邁諾工業技術有限公司聯合中國重型機械研究院、吉林大學等科研院所力量歷時三年研發,最大噸位1230噸壓力為全球第一,加工精度達0.1毫米級,遠超傳統設備0.5毫米上限,實現“毫米級完美”成型。
尤為驚喜的是,拉伸機採用“雙模成型”技術,突破了單模成型在異形構件加工中的局限,通過動態調整成型壓力與溫度梯度,實現飛機蒙皮與高鐵車頭等不同材質構件的“一機通用”。
要領跑,意味著必須有過硬的技術實力。
比如這次的研發團隊,就解決了包括大噸位驅動及高負載穩定在內的不少核心難題。
對蒙皮拉伸機來說,噸位決定加工能力,而此前國際同類設備上限僅1000噸,且大噸位拉力下容易出現機架變形、液壓壓力波動大等問題,導致無法加工超大尺寸和超高強度的蒙皮,難以滿足C929寬體客機等大型機型的需求。
針對這個問題,研發團隊採用“四缸同步驅動”技術,左右兩側各有兩個液壓缸,把設備噸位提升至1230噸。
![]()
藍色為同側的兩個液壓裝置圖片來源:央視新聞頻道
同時靠有限元分析技術優化機架結構,用高強度合金鋼焊接機架,將變形量控制在0.05毫米以內;搭配自主研發的“恆壓變量泵”液壓系統,讓壓力波動小於0.5MPa。
既實現了大噸位拉力,又保障了高負載下設備運行的穩定性,能加工從支線客機到寬體客機、先進戰機的全類型蒙皮。
傳統蒙皮拉伸機只有單一成型模式,要么適合簡單曲面的“拉伸成型”,要么適合複雜曲面的“拉彎成型”,加工不同曲面蒙皮需更換設備或模具,機器適配性差,直接導致效率變低。
針對這個痛點,研發團隊全球首創“雙模成型”技術並實現工業化應用。
先通過激光掃描獲取蒙皮3D模型,再由AI算法自動分析材料特性和曲面曲率,自主選擇最優成型模式,還能實時調整拉伸力、模具角度等參數。
加工C919機翼S型蒙皮時,40分鐘完成加工,比進口設備精度提高3倍,還徹底擺脫了對人工經驗的依賴。
對於蒙皮成型精度不足、數字化適配與實時響應等難題,研發團隊也給出了令人滿意的解決方案。
中國蒙皮拉伸機,開始領跑世界了。
![]()
蒙皮拉伸機最主要的應用領域是航空製造。
蒙皮拉伸機的技術突破,讓中國將航空製造的“命門”掌握在自己手中,確保國家戰略項目的自主權和供應鏈安全。
其次是效率的提高。
西安興航航空建成的生產線,可實現年產100架以上國產大飛機所需的蒙皮類零件,突破了產能瓶頸。
國產1230噸蒙皮拉伸機可為C919、後續的C929、運20及多種戰鬥機的製造提供保障。再复雜的蒙皮咱也能自己生產,飛機設計更加游刃有餘。
在高端建築方面,蒙皮拉伸機實現了複雜曲面構件高效、低成本加工,那些“不可能”的建築設計方案變成現實。
以往需要一年半工期的科技館曲面構件項目,如今僅需兩個月。不但壓縮工期,還降低了成本。
在新能源汽車領域,蒙皮拉伸機也有用武之地。汽車外殼的加工、電池包的結構件,都可以使用金屬蒙皮。
成本打下來,競爭力就上去。
蒙皮拉伸機,讓中國製造更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