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最大的決策失誤:錯殺瞿秋白,讓國民黨失去了最後的人心

1935年6月18日,福建長汀,上午10點。

一個戴眼鏡的文弱書生盤腿坐在草地上,對著行刑隊笑著說:「此地很好。」

槍聲響起,36歲的瞿秋白倒下了。

遠在南京的蔣介石或許沒想到,這一槍,打掉的不只是一個共產黨領袖,更是國民黨最後一次爭取知識分子和民心的機會。

更諷刺的是——5個月後,他自己提出要「打通與共產黨的關係」。

01

1935年2月24日,福建長汀縣水口鎮,天剛濛濛亮。

瞿秋白和幾個同伴正在路邊生火做飯,突然被國民黨保安團包圍。

激戰一個時辰,護送的紅軍戰士死傷大半,何叔衡中彈犧牲。瞿秋白患重病,連日翻山越嶺,體力不支,倒在灌木叢中被俘。

被捕時,他報了假名——林琪祥,自稱醫生,上海人。

文弱儒雅的氣質,確實像個醫生。敵人起初沒懷疑。

但好傢伙,人算不如天算。

02

4月下旬,一封密電從南京發到福建:「據可靠情報,共匪頭目瞿秋白在你部俘虜群中,務必嚴密清查。」

宋希濂,國民黨第36師師長,立刻命令參謀長逐個排查。

很快,在上杭監獄,一個叫鄭大鵬的叛徒指認了瞿秋白。

這下炸了。

瞿秋白是誰?中共第二任最高領導人,翻譯了《國際歌》,組織過南昌起義,國民黨懸賞兩萬大洋的通緝犯。

消息傳到南京,蔣介石親自召集高層會議。

問題來了:這麼一個大人物,殺還是不殺?

03

會上,吵翻了天。

戴季陶,國民黨右派,拍桌子:「中國青年,死在秋白思想下的,不止幾千幾萬!這樣的人不殺,要殺誰?」

蔡元培,大學院院長,搖頭:「瞿秋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學貫中西,不應該殺。」

還有人提第三個方案:勸降。

說白了,瞿秋白影響力太大,如果能讓他投降,哪怕不公開反共,只是當個翻譯,對共產黨也是沉重打擊,對國民黨是巨大勝利。

蔣介石沉默了一會,最後說:「先勸降,勸不動再說。」

於是,一場持續一個多月的勸降戲碼開場了。

04

宋希濂親自去看瞿秋白。

巧不巧?宋希濂當年在黃埔軍校時,瞿秋白講過課。算起來,還是師生。

宋希濂客氣得很:「瞿先生,身體怎麼樣?有什麼需要儘管說。」

瞿秋白咳嗽幾聲:「給點藥減輕病痛就行,治病沒必要了。」

宋希濂換了個話題:「孫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

瞿秋白笑著打斷:「宋先生,現在爭辯這些不合時宜。任何語言改變不了我們今天相對立的位置。」

宋希濂碰了一鼻子灰。

但這還沒完。

軍統來了,派人軟硬兼施。

不行。

中統也來了,陳立夫親自派高級智囊王杰夫,帶著優厚條件:「不需要你發表反共聲明,只要到南京當翻譯就行,俄文、英文隨你選。」

瞿秋白回了一句話:「人愛自己的歷史,如同鳥愛它的翅膀。請勿撕破我的歷史。」

說得王杰夫啞口無言。

05

勸降持續了一個多月,從5月初到6月初。

這期間,瞿秋白的待遇不錯——單人牢房,師級軍官伙食,每天能出門散步,還給筆墨紙硯。

他在獄中寫下《多餘的話》,寫了七首詩,還接受了《福建民報》記者採訪。

記者問他對魯迅的評價,他說:「魯迅是革命的同路人。」

簡直了,這是在用最後的時間保護朋友。

但蔣介石等不下去了。

6月初,宋希濂把所有案捲髮給南京,請蔣介石定奪。

蔣介石看完報告,臉色鐵青。

這個書生,竟然如此頑固。

他一邊面臨華北危機(日本剛簽了《何梅協定》),一邊要應付共產黨,還要防著地方軍閥,正是焦頭爛額的時候。

瞿秋白勸不動,留著是禍害。

6月2日,密令從武昌行營發出:「瞿匪秋白即在閩就地槍決,照相呈驗。」

只有七個字——就地處決,照相呈驗。

06

6月17日晚,密令送達長汀。

宋希濂讀完,把電報折好,放進抽屜。他叫來參謀長、政訓處長、特務連長,五個人在辦公室坐了兩個小時,商定第二天上午10時執行。

這一夜,宋希濂徹夜難眠,特意囑咐部下準備好酒好菜送去。

但瞿秋白沒吃。

他泡了一杯濃茶,點了一支煙,坐在窗前,寫下絕筆:

「眼底雲煙過盡時,正我逍遙處。」

寫完,他抬頭看了看窗外的石榴樹,那棵樹正開著火紅的花。

第二天早上8點,看守進來通知:「今天行刑。」

瞿秋白點點頭,沒有驚訝,也沒有發問。

他換了一身乾淨的白衣長衫,用清水洗了臉。

早餐送來,他沒吃,只喝了一口水。

9點20分,政訓處長蔣先啟來接他。

瞿秋白整理了一下衣領,神態自若地走出牢房。

宋希濂站在辦公室裡,透過窗簾縫看著這個瘦弱的背影一步步走遠。

他站直身體,向老師行了最後一個注目禮。

然後,瞿秋白走進中山公園,在那裡喝了一口酒,沿途唱著《國際歌》,走向羅漢嶺下的草坪。

到了刑場,他向行刑隊提了兩個要求:一是要坐著受刑,不能跪;二是子彈不能打頭部。

然後,他盤腿坐在草地上,點頭微笑,說出最後一句話——

「此地很好。」

槍聲響起。

中國共產黨早期領袖之一,翻譯《國際歌》的人,就這樣死在福建長汀的一個草坪上。

但接下來發生的事,才真正讓人震驚。

因為這一槍的後果,蔣介石5個月後就嚐到了。

而這個後果,直到14年後,才徹底爆發——

分享你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