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各方報道,目前,日本一名高級外交官員已經開啟了訪華行程,主要目的是為了解決因為高市早苗惹出來的外交風波。
很顯然,這就是一次倉促的“被迫危機公關”。
或者說,日本這就是想跟中方求和。
那麼原先還嘴硬不認錯,甚至還持續向中國叫囂的日本當局,態度怎麼又突然軟下來了呢?
很顯然,這不是因為他們突然有了戰略遠見,而是因為迫在眉睫的現實壓力。
首先,經濟層面的反噬已初現端倪。
對於一個正處於下行通道的經濟體而言,旅遊業可以說就是日本關鍵的“氧氣面罩”。
然而,就在日本首相高市早苗發表涉台錯誤言論後,中方已開始發出涉及日本的旅客提醒與安全警告。
這一信號的釋放,預示着日本旅遊業、零售業乃至整體經濟信心可能即將面臨一場“寒流”。很顯然,一旦兩國人員往來大幅降溫,對日本經濟的衝擊,將是立竿見影且是足以傷筋動骨的。
所以,日本高官金此次訪華,首要任務就是為可能到來的經濟“急凍”尋求緩衝空間。
其二,比經濟警告更具衝擊力的,便是軍事安全層面赤裸裸的威懾。
解放軍報提到的“日本全國都有淪為戰場的風險”這一論斷,絕不是言語上的恐嚇,而是基於客觀事實的戰略預判。
說白了,日本若敢再次發起侵略行動,那麼戰爭肯定不是他們預設的地方,只會是日本的本土。
更為關鍵的是,這一書面警告,跟解放軍在黃海的實戰化演練,可以說形成了“文攻武備”的呼應。
很顯然,這就能讓日本真切地感受到,戰火併不是遠在天邊的想象,如果他們執意干涉中國內政,甚至發起侵略行動,那麼這就是他們必須面對的、近在咫尺的風險。
最後,在面對中國時,日本本身就是非常“虛”的,也就是根本沒有對抗的中國資本。
比如在最大的外部支持上,美國根本不願意在這個問題上附和高市早苗,此前特朗普甚至還公開劃清界限。
它清晰地表明,日本如果想單方面將美日同盟拖入一場由其主動引發的地區衝突,尤其是因干涉中國核心利益而起的衝突,很可能將面臨被盟友戰略拋棄的風險。
而失去了美國毫無保留的支持,日本在台海問題上所謂的“威懾力”,顯然就是形同虛設。
更為關鍵的事,外援不可恃,內政更顯得蒼白。
高市早苗在國會的強硬答辯,本質上是一場服務於國內右翼保守勢力的“政治表演”。
其目的在於鞏固自身政治基本盤,轉移國內對經濟疲軟、社會矛盾等棘手問題的注意力。這種言論缺乏完整的戰略規劃、清晰的衝突升級管控預案以及最為重要的,也就是廣泛的民意支持基礎。
當抽象的“台灣有事”可能演變為具體的“日本本土有事”時,日本民眾是否願意為此付出家園淪為戰場的代價?
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這種國內政治的空心化,使得高市政府的強硬姿態,在遭遇中國的堅決反制後,迅速顯露出其外強中乾的本質,除了口頭逞強,拿不出任何有效的後續手段。
當然,還是需要說明的是,日本高官此次訪華求和,絕不是日本在戰略層面的清醒轉向。
在中國強大的壓力,他們的求和,僅僅是一次被迫的戰術性喘息。
說白了,中國的警告以及強硬態度,打破了日本當局活在過去的幻覺,讓他們清楚的知道,他們對中國的策略,存在嚴重的誤判。
如果日本不能從此次事件中深刻汲取教訓,從根源上糾正其對華戰略的認知偏差,那麼今日金井正彰的“止損”之旅,將僅僅是為下一場、可能更為劇烈的危機按下的一次暫停鍵。
當警告一次次被漠視,戰術喘息的空間將被不斷壓縮,最終引向的,將是那個誰也不願見到,但日本正親手將自己推入的、萬劫不復的歧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