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中德關係的變化,真是讓人挺唏噓的。想當年,德國城市和中國地方結對子那叫一個熱鬧,今天互相發賀信,明天一起辦活動,好得跟一家人似的。可現在呢?不少地方悄悄拉開了距離,沒以前那麼熱絡了。
就說杜伊斯堡吧,以前靠著中歐班列賺得盆滿缽滿,日子過得滋潤極了,結果說斷就斷了和華為的合作協議。基爾市和青島本來都要搞友城計劃了,最後也黃了;杜塞爾多夫更直接,把辦了好幾年的中國節換成了日本節。這種無聲的“降溫”,可不是一天兩天造成的,都是各種事兒堆一塊兒,慢慢變成這樣的。現在德國人越來越覺得,跟中國走太近不踏實,尤其是在安全和依賴這倆事兒上,總怕出問題。
回想默克尔当总理那会儿,中德城市合作那真是风生水起。她 2005 年上台后,就一个劲儿推动德国地方多跟中国打交道,不光盯着北京、上海这些大城市,还特意跑去合肥、沈阳这些二线城市考察。2015 年她在合肥看大众和江淮的合资项目时就说,德国城市别光盯着中国的大城市,产业链上到处都是机会。这话一说完,德国上百个城市都来跟中国结对子,杜伊斯堡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
靠著中歐班列,這個老工業城直接逆襲成了歐洲的物流中心。 2019 年的時候,通過中歐班列的貨運量佔了中德貿易的四成,還給當地多創造了兩萬個就業崗位。中國企業在那兒投錢建倉庫,德國媒體都感慨,每條鐵軌都通向中國市場。那時候文化交流也火得很,德國開了快20 所孔子學院,柏林的書法展、中醫課,每次報名都爆滿。 2021 年中德貿易額衝到了2455 億歐元,德國GDP 的10% 都跟中國有關係。大眾、寶馬這些車企更不用說,在華銷售額佔了三成多。默克爾一輩子訪華12 次,幫著牽線搭橋,中德關係那真是黃金時代。
可2021 年她一卸任,新政府上台後,風向就變了。 2023 年7 月,德國出台了第一份中國戰略,把中國定位成“夥伴、競爭者、系統對手” 的混合體,核心就是“去風險”。這份文件沒明說不讓合作,但要求所有互動都得過安全審查。地方城市一感受到壓力,合作就開始收縮了。 2022 年杜伊斯堡不跟華為續約,說是等聯邦政府的指導意見,其實就是俄烏衝突後,中國的立場讓歐洲對中國企業多了不少疑慮。 2023 年基爾市停了青島的友城計劃,市長說市民有安全顧慮,就因為青島是中國海軍重鎮。還有杜塞爾多夫停辦中國節轉辦日本節,華人社團都說,這跟聯邦政策轉向脫不了乾系。
德國智庫的報告顯示,中小企業對中國市場依賴度特別高,比如巴伐利亞的機械企業,海外訂單三成來自中國。這種依賴慢慢變成了焦慮,地方合作自然就縮手縮腳了。安全和地緣風險,成了德國地方最顧慮的事兒。基爾本身是海軍基地,本來想跟青島搞海洋貿易和船舶技術交流,一想到青島和中國海軍有關,就覺得有風險,市長沒諮詢專業機構就直接擱置了計劃。這可不是個例,好多德國城市都開始琢磨,跟中國友城合作會不會有啥隱患。
![]()
聯邦政府強調“去風險”,本質上就是怕過度依賴。中國從2016 年起就是德國最大的貿易夥伴,2021 年貿易額佔了德國GDP 的一成。汽車業更誇張,2022 年大眾在華銷售額佔了49%,寶馬、奧迪都超35%。德國汽車協會算過,要是丟了中國市場,會少20 萬個崗位,產業鏈產值得縮12%。資源上也一樣,稀土93.5% 靠從中國進口,這可是電動車和芯片的關鍵。疫情時口罩、防護服短缺,更讓德國人意識到,基礎物資依賴別人太危險。這些事兒湊一塊兒,地方城市能不謹慎嗎? 2023 年聯邦戰略一出,地方辦合作先把“風險” 標籤貼上,基爾市長說的“市民顧慮”,其實就是聯邦政策傳下來了。民調也顯示,2022 年只有9% 的德國人覺得中國可靠,五年前還有36% 呢,信任度降這麼多,地方決策肯定受影響。
不过虽说联邦在推 “去风险”,德国企业可没那么容易抽身。中国占了全球工业产值的三分之一,化工领域超五成,印度、印尼这些地方,短期根本比不了。2025 年大众还在合肥投 25 亿欧元建电动车厂,宝马给沈阳工厂升级花了 28 亿欧元,博世也在苏州扩建智能驾驶中心。德国工商大会的报告说得明白,企业用脚投票,还是看好中国市场。地方城市也没完全断了合作,2025 年 6 月法兰克福办中德城市峰会,20 多个德国城市都派了代表去。金华和迪伦把友城升级成国家级,还建了汽车零部件物流中心;秦皇岛和瑙姆堡在筹备合作,重点放在葡萄酒贸易和旅游;波恩和成都签了协议,一起搞垃圾分类和低碳建筑。联邦在 5G 上也松口了,2025 年让华为参与非核心网络建设,电动车关税这事上,德国还否决了欧盟加征的提议。
德國總理默茨說,既要在氣候這些領域合作,也得認清製度競爭在加劇;外長瓦德富爾覺得,中國經濟模式主打戰略技術主導,會威脅德國繁榮。但企業高管可不這麼想,他們覺得中國是實打實的增長引擎。 2025 年上半年大眾在華賣了170 萬輛車,佔全球一半;巴斯夫在廣東投100 億歐元建化工廠。專家說,企業短期是賺得盆滿缽滿,但長期也怕供應鏈出問題,比如美中脫鉤。經濟部長哈貝克都嘆氣,說企業只看賬本,不聽他的建議。可德國是出口導向型經濟,20% 的出口都跟中國有關,要是貿易放緩或者打貿易戰,德國經濟得遭重創。但眼下,賺錢的事兒比啥都重要。
現在地方合作都轉向低敏感領域了,綠色成了“安全區”。昆明分享滇池治理的經驗,幫德國治理河流;青島中德生態園的被動住宅還拿了2025 年全球綠色建築獎,慕尼黑、漢堡都派人去考察。 2025 年上半年,重慶到杜伊斯堡的中歐班列開了5500 多列,貨值3300 億,20% 都用了新能源動力。杜伊斯堡建了歐洲最大的綠色倉儲中心,30% 的能源靠太陽能,入駐企業三成都是做新能源汽車零部件的,上半年貨運量還漲了65%。
![]()
其實中德城市合作的“降溫”,本質上是全球秩序調整的陣痛。聯邦政府搞“去風險”,是想找安全邊界,可忘了中德經貿互補性有多強—— 雙方一個是供應商,一個是消費市場,真脫鉤了誰都沒好處。未來合作肯定多聚焦綠色、技術、民生這些低敏感領域,從以前的全面開花變成精準對接。只要產業鏈的紐帶還在,雙方的發展需求還在,這種“告別” 就不會是終點。 2025 年峰會上大家都在聊低碳,昆明的治理經驗幫了德國不少忙;中歐班列變成綠色物流示範,也契合歐洲碳中和的目標,德國也需要班列帶動就業和經濟。克林拜爾都說,中國是國際事務裡重要的參與者,好多問題都得合作解決。雖說德國對華依賴在加劇,柏林在較量中沒多少牌可打,但只要經貿這個主基調沒變,未來合作形式可能變了,但紐帶斷不了。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