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王牌失效了,法日開建的全球最大稀土工廠,可能面臨成本問題

在法國西南部一個名叫Lacq的小鎮上,一場圍繞稀土的國際賭局悄然開局,法日聯手,以2.16億歐元為賭注,目標是顛覆中國數十年的統治地位。

法國方面,政府直接通過“法國2030”計劃拿出了真金白銀,這其中包括大約1.06億歐元的國家補助和可償還預付款,顯然是下了血本要為本土企業卡雷斯特站台。

而日本合夥人也毫不吝嗇,以日本石油天然氣金屬礦產資源機構為首,拉上了巖谷產業這樣的大型燃氣巨頭,大手一揮拍下了1.1億歐元的出資額。

兩相疊加,折合人民幣超過十七個億的資金池,確實足以讓這座計劃中的工廠自帶光環。

工廠的負責人預言,每年處理7000噸原料,吐出1400噸氧化物,其中更包含800噸輕稀土和600噸極為珍貴的重稀土。

在那份令人眼花繚亂的願景清單裡,單是這一種重稀土元素的年產量就號稱能達到500噸,外加90噸的铽。

日本官員對此更是寄予厚望,聲稱光是這裡產出的份額,就能滿足日本未來20%的相關礦物需求。

為了給這場豪賭加碼,斯特蘭蒂斯汽車集團早早預定了部分輕稀土,日本方面鎖定了半數重稀土產能,甚至連巴西方面都簽署了長達十年的濃縮物供貨協議。

歐盟更是大筆一揮,將其列入47個戰略項目之一,彷彿只要機器一響,那些作為電動汽車心臟和風力發電機血液的關鍵原料,就能源源不斷地從這處法國小鎮流向世界,徹底切斷對東方的依賴。

然而,任何有過實業經驗的人都清楚,建設廠房和購買設備僅僅是“燒錢”遊戲的開始

這裡是法國,是擁有全世界最高昂勞動力成本的西歐腹地,想要在這里維持一座高精尖的化工工廠,哪怕是一個普通操作工的薪水都令人咋舌,更遑論那些稀缺的資深工程師。

儘管法國擁有引以為傲的核電,但別忘了這座工廠所處的地理位置是一個依賴天然氣的舊工業區。

隨著地緣政治的持續動盪,尤其是俄烏衝突爆發後,整個歐洲的天然氣價格早已告別了曾經的廉價時代,雖然較最高點有所回落,但相比2020年之前的水平依然處於高位。

電力、燃氣、加上必須要購買的各類化學試劑,這些硬性支出的每一分錢上漲,都會被成倍地放大到最終的產品成本上。

即便政府能在初期給予補貼,但這種“輸血”終究是有期限的,一旦斷奶,面對那些在成本控制上早已做到極致的中國競爭對手,這座歐洲工廠很可能會發現自己從開工的第一天起,就在做著賠本賺吆喝的買賣。

這還僅僅是錢的問題,真正的天塹,是技術與環保

對於外行來說,稀土不過是土,但在內行眼裡,重稀土的分離工藝其複雜程度堪稱是在“針尖上跳舞”。

其中涉及的溶劑萃取工藝,對酸度、溫度、流速的控制要求極高,任何一個微小參數的偏差,不僅會導致產品純度不達標,甚至能直接報廢一整批原料。

法國和日本雖然在實驗室層面擁有不錯的科研實力,也申請了不少專利,但在大規模工業化生產的經驗上,他們相比於摸爬滾打幾十年的中國產業工人,簡直就像是剛走出校園的實習生。

這種經驗的匱乏,最直接的後果就是良品率的低下。

新工廠在投產初期的“爬坡期”,往往伴隨著驚人的廢品率,而這每一噸廢品的產生,都是在實打實地燒錢。

與此同時,歐洲那堪稱潔癖般的環保法規,又給這個項目套上了沉重的枷鎖。

高純度的稀土生產不可避免地會伴生廢水、廢氣和廢酸,要處理這些污染物,實現所謂的“閉路循環”或“零排放”,工廠必須額外購置昂貴的淨化設備,並持續投入巨資購買處理藥劑。

這不僅極大地推高了運營成本,繁瑣的檢查流程更會嚴重拖慢生產效率。

雖然工廠宣稱要處理廢舊永磁體,但歐洲無論是風電場還是汽車拆解廠,根本沒有建立起完善的回收網絡,物流成本高得離譜。

即使加上從澳大利亞和巴西運來的精礦,也面臨著遠距離海運的波折。

更尷尬的是,這些進口礦石的重稀土含量普遍偏低,想要把它們提純到能用的級別,本身就是對技術和成本的雙重極限挑戰。

在這樣內憂外患的夾擊下,想要在價格上與中國產品競爭,無異於癡人說夢。

如果為了維持工廠生存而不得不制定高昂的售價,那麼在殘酷的市場經濟面前,即便是簽署了協議的盟友,恐怕也會在下單時猶豫再三。

畢竟,資本從來都是逐利的,沒有誰會為了所謂的“戰略安全”而長期當冤大頭。

把視線投向幾千公里外的東方,此時的中國稀土產業正展現出一種“穩坐釣魚台”的從容。

2024年,中國全年的稀土出口量非但沒有萎縮,反而創下了歷史新高。

儘管出口量大增,均價卻已經回落到了每噸不足1萬美元的水平。

這說明,中國完全有能力通過極其成熟的成本控制和巨大的產能釋放,將任何試圖新進入這個領域的挑戰者擠壓得無法呼吸。

現在的格局是,中國不僅僅握有包頭白雲鄂博和南方七省這類頂級的資源寶庫,更關鍵的是掌握了全球90%的高性能釹鐵硼磁材加工能力。

意味著哪怕西方費盡九牛二虎之力挖出了礦,提煉出了氧化物,最終很可能還是得送到中國的工廠裡,才能被加工成真正能裝進電機裡的高附加值產品。

美國雖然重啟了MountainPass礦山,但產出的精礦很多依然要流向亞洲進行處理。

馬來西亞的Lynas工廠喊了那麼多年擴產,至今步履蹣跚。這每一個案例都在無聲地證明,試圖繞開中國重建一套完整的產業鏈,難度不亞於再造一個工業體系。

喧囂過後,塵埃落定。

對於中國而言,只要這個系統在運轉,任何試圖單純靠砸錢就能“翻盤”的幻想,最終大概率都只會淪為昂貴的學費。

參考資料

分享你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