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在上海做旅遊的朋友說,最近退單暴增,原本要去大阪的團一夜之間空了一半。比新聞更刺眼的,是酒店把早餐採購量砍了三分之一,怕浪費。情緒可以上頭,賬單不會。
結論先擺在這兒。要想止跌回暖,就得把那句挑事的話收回去。不是面子問題,是可預期問題。中國的門沒關,但門檻寫得很清楚。
“合作的門一直開著,但前提是認錯和改口”
![]()
一周裡,日經差不多蒸發一千四百點,之前漲的全吐回去。匯率碰到157的門檻,三十多年沒見過的弱勢。三十年期國債收益率新高,救市預算二十一萬億日元,也沒穩住人心。大家看的是風險,不是數字。
![]()
中國這邊還沒動真格。就暫停海產進口,牛肉談判先放一邊,再加個赴日旅行提醒。結果溫泉店週末空出來的房多了,茶道體驗店把兼職砍班,海產品出口商冷庫堆貨。動作不大,疼點夠準。
“市場不是選票,它最怕不確定性”
![]()
東京有人想找台階,說願意互惠,但不提“對不起”。可對企業來說,只有清晰和落地好安排生產。模糊的好話,不能換現金流。對中國公眾來說,也是聽行動不聽口號。
國內政治又卡住了她。她的盤子靠強硬派撐著,一道歉就可能掉選票。參政黨起勢,把反華當動員工具,其他黨也學。可街頭也有另一面,二十一號晚上首相官邸前面聚了大概一千二百人,舉牌反對冒進。
![]()
“台灣問題是紅線,不是談資”
生意先於情緒
台階不是沒有。先把那句“台海有事就是日本有事”收回,再公開重申一個中國。再建一個工作層的小組,把水產食品安全的證據鏈掰開揉碎,按標準辦。旅遊這邊,恢復航班、簡化簽證、做幾條安全線路。情緒淡下去,客流自然回。
別忘了,現在只是試探級別。要是繼續頂著走,制裁的口子可以擴到更要命的零部件、高端機床、材料化學。這些不是誰都能替,換供應商要年頭。供應鏈的慣性,一旦斷了,成本會爬坡。
![]()
一條是認錯換增長。右翼會罵,罵兩週就膩了,股市和匯率先穩,再慢慢回升。一條是繼續硬剛,市場用價格教育,預算案再大也救不動信心。選哪條,決定不是在講台上,而是在訂單上。
“想要生意又要口水仗,最後兩頭都失”
企業盼的是能見度。明年能不能投新線,要看這事有沒有個明確的終點。外交辭令寫得再漂亮,也蓋不過一紙暫停進口的通知。把話收回來,比寫十份願景文件有效。
有人擔心面子。可在國際市場,面子是最貴的變量。今天撐一下,明天十個點的風險溢價直接加在融資上。你說不疼,那是沒見過供應鏈斷掉後倉庫裡暗著燈。
還有個現實,國內物價在漲,工資沒跟上。老百姓的忍耐是有限的,街頭的人會越來越多。比起意識形態,他們更關心電費單和超市的海產櫃。政治的火別點在他們頭頂。
中國這邊也不是不講理,只是不吃虛。撤回、重申、落地,這三步走出來,合作照常。做不到,就別怪市場給顏色。不是威脅,是規律。你可以不同意,但你繞不過去。
把眼光放長一點。十年裡,中日產業鏈很難徹底拆開。越在一起越要規矩清楚。紅線清,生意才穩。口頭試探的成本很高,別再拿它當免費試水。
有人問,真的會退讓嗎。要看算賬能力。選票和股價,哪個更重要,答案每天在交易所屏幕上刷新。做對一次選擇,就能爭回半年時間窗口,足夠緩一口氣。
收個尾,不說空話。政治喜歡面子,工廠要現金流。決定不必漂亮,只要有效。把火先滅了,再談姿態。給自己留一條回頭路,比強撐體面更像成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