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有沒有發現,以前和日本有衝突的時候,國人都會自發抵制日貨。這次沖突比歷次都嚴重卻沒有人喊抵制日貨了。
不是不想抵制,是實在沒有什麼好抵制的了。以前日本的家電,摩托車,汽車等在中國都是搶手貨,現在全部被國產取代了。
正如台灣名嘴賴岳謙調侃的一樣,日本現在也只有那個什麼“片”可以拿出手了。
還記得2012年全國多地街頭喊著“抵制日貨”的場面嗎?當年一輛豐田車都可能被砸。但誰能想到,到了2025年,事態更複雜、民憤更深,國內卻出奇地平靜。
沒有抵制,沒有遊行,連朋友圈都懶得發聲。
不是情緒降溫,是市場變了:你想抵制,卻發現已經沒什麼可抵制的了。
這種看似“冷感”的背後,其實藏著一場翻天覆地的產業轉型。從家電到汽車,從高端製造到核心材料,中國製造在過去十年完成了讓人意想不到的升級換代。
不靠情緒拉仇恨,而靠實力贏市場,這才是“抵制日貨”不再流行的根本。
曾經的日本家電,是身份的象徵。誰家客廳能放一台索尼特麗瓏電視,那就是“有眼光”的代表。
![]()
而現在,海爾的卡薩帝空調在歐洲還能賣出日系三成以上的溢價,美的的智能冰箱也早就把日系甩在後頭。
更諷刺的是,昔日的三洋、東芝家電業務,早就被中國企業收購,日本品牌成了國產標籤。你去超市挑洗衣機,選到三洋,十有八九是海爾造的。
汽車領域的“逆襲”更直接,十年前,日系車靠“省油耐用”吃香,一車難求。
如今,中國新能源車比亞迪年銷量突破300萬輛,寧德時代的動力電池全球市佔率接近三分之一,不光不再依賴日系零部件,甚至連芯片都自己做。
日系車在中國的份額一路下滑,靠“情懷”拉票的那一套,早就失效。
就連實驗室設備這樣的小眾領域,日本的地位也在悄悄被替代。過去搞科研,島津、日立是標配,貴不說,服務還慢。現在,國產的聚光科技、天瑞儀器性能不輸,價格還便宜一半,連高校都換了陣營。
在半導體材料上,上海新陽開發的國產光刻膠也通過了中芯國際的驗證,直接打破了日本信越化學對全球市場長達幾十年的壟斷。
這些變化的背後,是一個更深層的結構轉變。 2023年起,中國的研發投入佔GDP的比例已經高達2.55%,而日本還停留在1.98%。
別小看這點差距,這背後是對整個產業鏈控制力的天壤之別。
中國擁有全世界最完整的41個工業大類,超過90%的零部件可以自給自足,日本卻因為老齡化和創新乏力,正在逐步失去技術優勢。
以汽車為例,日本還在死守混動技術的時候,中國已經把純電、氫能、智能座艙一條龍做到底。
特斯拉不再是唯一的“高端科技車”代表,比亞迪、理想、小鵬一個比一個卷,連歐洲都開始買賬。而日本,除了繼續賣情懷,似乎真的拿不出什麼新招。
市場機制是最公平的裁判,中國消費者不再需要靠“抵制”來表達態度,因為商品本身已經完成了“篩選”。
當年抵制日貨,是因為國產不爭氣;現在不提日貨,是因為根本沒上榜。
它不是被抵制掉的,是被替代掉的。
日本也不是沒想過轉型,他們嘗試“母工廠”模式,把核心技術留在本土,其它生產環節外包出去,問題是,生產鏈斷了,技術也守不住。
就拿汽車零部件來說,日本現在依賴中國的比重比十年前還高。
想“去中國化”也試過,比如從印度進口稀土,但問題是,稀土不是挖出來就能用,加工環節仍得靠中國。脫鉤談何容易?
而中國呢?不僅產業鏈完備,還開始向外輸出。寧德時代、比亞迪在歐洲、東南亞設廠,拉美的錢凱港2025年剛投運,物流時間縮短30%,打破了美日在太平洋上的控制力。
“一帶一路”不再只是修路修橋,連帶著輸出標準、輸出方案、輸出模式。日本以往靠賣單一設備的方式,已經很難與中國“整體打包”式的輸出抗衡。
這一切讓所謂的“抵制”行為變得多餘,民間不再需要通過砸車、拉橫幅來表達情緒,因為國家在用更高質量的反制方式應對問題。
比如稀土出口管制,比如簽證政策收緊,都是精準打擊,不傷自己還有效果。
老百姓當然看得懂,也更願意把精力留給自家品牌。
這場從“抵制”到“無視”的轉變,其實是一種發展範式的勝利。它證明,中國已不再是那個只能靠情緒維權的追趕者,而是有能力用產品、技術、規則反擊的主導者。
日本若想重新找回存在感,恐怕也得放下身段,在AI、氫能、新材料等新領域尋找合作機會,而不是在老一套技術上死磕。
2025年的中國,不再靠憤怒表達自己,而是靠實力贏得話語權。
一個國家的崛起,從來不是靠吵出來的,而是靠產品、技術、制度一步步走出來的。沒有人再刻意喊“抵制日貨”,因為我們已經走到了一個更高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