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表大師:被市場冷落的貴族,高端腕表爲何淪爲貶值重災區?

在奢侈腕表領域存在一個令人費解的現象:某些定位高端的品牌專櫃標價動輒數十萬,卻在二手市場遭遇”膝斬式”貶值。不同於勞力士、百達翡麗這類硬通貨,這些腕表更像是曇花一現的奢侈品,當佩戴者想要置換套現時,往往發現其殘值率僅有30%左右。今天我們就來揭祕這些”高开低走”的腕表品牌。

◆ 寶格麗(BVLGARI)

這個意大利珠寶世家在跨界制表時始終難掩尷尬。盡管Octo系列憑借超薄機芯斬獲紅點設計大獎,蛇形表款更將珠寶工藝推向巔峰,但消費者始終將其視爲”戴在手腕上的寶格麗項鏈”。2011年被LVMH收購後,品牌將更多資源傾斜向皮具業務,導致腕表线逐漸淪爲珠寶系列的陪襯。二手市場數據顯示,其復雜功能表款殘值率僅28%,甚至低於某些輕奢品牌。

◆ 宇舶(HUBLOT)

號稱”融合的藝術”的瑞士品牌,近年因過度營銷惹來爭議。Big Bang系列雖然开創了橡膠表帶搭配貴金屬的先河,但過於激進的設計語言導致受衆兩極分化。更致命的是,品牌與足球明星、電競战隊等开展的數百個聯名企劃,讓腕表淪爲”限量款球鞋”般的快消品。某款原價45萬的MP-05″法拉利引擎”鏤空表,三年後成交價不足15萬。

展開全文

◆ 羅傑杜彼(Roger Dubuis)

這個1995年才成立的日內瓦品牌,以”全系日內瓦印記”爲賣點迅速躋身頂級陣營。其標志性的星狀擺陀與鏤空機芯堪稱機械藝術,但動輒百萬的定價完全脫離市場認知。更尷尬的是,品牌既缺乏像RM那樣的科技新貴追捧,又難獲傳統藏家認可。2023年拍賣市場統計顯示,其表款平均流拍率達63%,殘值率僅維持在25%-32%區間。

◆ 帕瑪強尼(Parmigiani Fleurier)

作爲獨立制表師的典範,這個品牌擁有修復古董鐘表的頂級工坊。Tonda系列月相表曾被《紐約時報》評爲”機械詩歌”,但過於執著小衆市場釀成苦果。由於拒絕开設直營店、抵觸數字營銷,其知名度甚至不及某些復刻表廠。某款搭載逆跳萬年歷的鉑金表款,二手價竟低於同功能的浪琴限量版。

◆ 尚美巴黎(Chaumet)

這個拿破侖御用珠寶商推出的Joséphine系列腕表,將冠冕造型與雪花鑲嵌工藝完美結合。可惜消費者始終將其視作”能看時間的鑽戒”,當經濟下行時,這類珠寶腕表首當其衝成爲拋售對象。市場數據顯示,其滿鑽款式年均貶值率達22%,遠超同價位機械表。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品牌的困境存在驚人共性:過度依賴單一設計語言、輕視基礎機芯研發、錯判主力消費群體。反觀保時捷設計、百年靈等品牌,通過聯名潮牌、推出智能表帶等策略,成功打入新中產市場。而那些固守”殿堂藝術”定位的品牌,最終只能在拍賣圖錄裏追憶往昔榮光。

當我們在典當行看到滿櫃的鑲鑽腕表以三折求售時,或許該重新思考奢侈腕表的本質——它究竟是值得傳承的精密儀器,還是注定貶值的社交貨幣?這個問題的答案,正在重塑整個高端腕表市場的價值體系。(公衆號:機械表大師傅)


標題:機械表大師:被市場冷落的貴族,高端腕表爲何淪爲貶值重災區?

聲明: 本文版權屬原作者。轉載內容僅供資訊傳遞,不涉及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請立即告知,我們將儘速處理。感謝您的理解。

分享你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