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對台關稅預期 上市櫃協會調查:4成估15~20%

▲上市櫃公司老闆們對川普「對等關稅」政策影響預期調查結果出爐。(圖/路透)

記者潘姿吟/台北報導

台灣上市櫃公司協會今(23日)公布「2025上市櫃企業家對川普『對等關稅』政策的影響預期調查」,結果顯示:84.4%的企業預期政策將對台灣經濟造成負面影響,近6成企業預期新台幣匯率將升值。台灣上市櫃協會榮譽理事長蔡榮騰強調,台灣企業面對貿易環境的不確定性,展現堅韌精神,並歸納出「6大趨勢、5個關鍵數據、4個洞見及3大對策」,為企業與政府提供重要參考。

政治大學國關中心兼任研究員陳德昇表示,川普的施政核心是「國家利益優先」,其中最關鍵的是經濟政策。在其重商主義的基調下,強調現實主義原則與經濟民族主義,目標是「讓美國再次偉大」。基於美國霸權與國家保障,他推動了一系列政策,這些政策對台灣、以及美中台三方關係產生了結構性的影響。

調查報告初步成果由華信統領企管總經理袁明仁進一步說明。他表示,企業面對國際環境變動,須思考如何預測趨勢,採取有效營運對策,以降低損失、擴大市場空間。尤其在當前經濟形勢下,建議企業應掌握下列三個核心觀念:

1. 以不變應萬變:不能每天隨國際動盪起舞,否則將喪失自身佈局的穩定性。
2. 要變就要快變:放大並維持台商永不止進拼搏的精神,例如:面對90天內的趕工壓力,必須馬上調整人力資源策略。
3. 危機應變並迎向挑戰:快速應變、追趕跑跳碰的靈活處理方式,是企業生存的關鍵能力。

此外,袁明仁也提出以下重點框架:六大趨勢、五個關鍵數據、四個洞見。

六大趨勢:

1. 市場多元化與供應鏈重組:過去依賴美國市場的台商,現在轉向多元化經營與加速調整布局,轉向更有彈性的供應鏈網絡。
2. 生產自動化與技術升級:AI與自動化製程成主流,特別是面對美國市場基層技術人力的培育上困難重重。
3. 轉向美國投資:調查中有50%企業為科技業,反映赴美設廠趨勢上升。
4. 新台幣匯率升值已經不可逆:將帶來出口競爭力挑戰。
5. 關稅成本轉嫁,而非自行吸收:企業面臨轉價壓力,難以再自行吸收關稅衝擊。
6. 積極破解「關稅」與「匯率」雙重壓力:針對關稅與匯率同時加劇的情勢,企業需擬定應對方案。
此外,製造基地分布變化,未來可能形成美國本地極小化製造 + AI 自動化、「紅色供應鏈」仍主打中國市場、東南亞等地的非紅色供應鏈佈局等,三大供應鏈型態。

▲台灣上市櫃公司協會公布「2025上市櫃企業家對川普『對等關稅』政策的影響預期調查」,40%企業預期未來台灣平均關稅率將落在15%~20%之間。(圖/記者潘姿吟翻攝)

五個關鍵數據:

1. 對全球與台灣經濟前景的負面預期高達84.4%。
2. 81%對全球談判不抱期待,尤其美中、台中談判預期多落在2025年第三至第四季。
3. 對關稅壓力的憂慮上升:40%企業預期未來台灣平均關稅率將落在15%~20%之間,59.1%認為影響重大。
4. 對關稅影響的壓力,企業無法再轉嫁關稅,已進入成本吸收階段。
5. 匯率幹預風險指數高:調查顯示97.8%認為美國將要求台幣升值、72%認為這是最具衝擊的政策,近6成預估台幣將升至28~30元(不含)區間。

四個洞見:

1. 川普希望用關稅重塑全球貿易,但調查顯示4成認為難以實現。因為中國大陸已掌握從代工到智慧製造的整體能力,而美國缺乏相應人才與教育基礎,難以撼動其供應鏈地位。
2. 投資美國確實困難,但若解決五大結構性問題(例如:稅收、設廠、設備補助、人力短缺等),仍有機會成功。
3. 供應鏈去中化趨勢尚未定調:36.2%認為「美中脫鉤」可能性極高,另有近4成認為「難說」。但在涉及晶片、AI、無人機等關鍵產業上,脫鉤將是趨勢,企業應同步布局紅色、美國與非中美供應鏈。若美方無法與中國合作,勢必依賴台灣,因此台灣若能爭取10%以下的關稅待遇,將具高度利基。
4. 關稅壓力倒逼企業轉型:多數企業開始導入落地型AI與智慧製造,降低人力依賴,開拓新市場與產品,危機中亦見轉機。


標題:美對台關稅預期 上市櫃協會調查:4成估15~20%

聲明: 本文版權屬原作者。轉載內容僅供資訊傳遞,不涉及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請立即告知,我們將儘速處理。感謝您的理解。

分享你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