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下的“白幼瘦”審美主導下,女性明星的形象往往趨向於瘦弱、骨感,膚色白皙,面容精致小巧。然而,這樣的審美標准不僅改變了人們的視覺偏好,也讓女明星能夠出演的角色變得千篇一律、無趣乏味。如今,“傻白甜”成爲了流行的角色類型,無法挑起重擔,塑造有深度的人物形象。
比如周也,扮演女扮男裝的女將軍時,外表白淨、嬌俏,手持武器時連手都顯得顫抖不已,似乎與勇猛的形象格格不入。再看金晨,爲了符合美學要求,她選擇整容和減肥,最終的效果是臉部輪廓極爲鮮明,身形骨瘦如柴,與傳統美麗標准相比,顯得既脆弱又單薄。尤其是她出演現代劇時尚且合適,可一旦換上古裝,便顯得格外違和,完全無法融入那個時代的氛圍。
很多人或許會說,資本方最清楚觀衆的喜好,若沒有這樣的審美,何必選擇如此塑造形象的演員?然而,真的是觀衆對這種外貌類型深感鐘情嗎?難道我們僅僅習慣了這種固定的審美方式,而已?
展開全文
《子夜歸》中的王佳怡,飾演的“蛇公”角色,在播出前就引發了廣泛關注,播出後更是收獲了極高的人氣。觀衆紛紛表示,她的外貌充滿了高級感。劇中田曦薇飾演的貓公,與蛇公是妖市的掌管者,表面上看似對立,實際上卻是親密的姐妹。田曦薇的臉型可愛,眼睛圓大,神態俏皮,極具貓的特質;而王佳怡的長相則完全不符合當下主流審美——鵝蛋臉,丹鳳眼,單眼皮,眼睛較小。兩種看似差異極大的風格,卻在鏡頭前形成了奇妙的和諧。貓公的可愛與高冷,與蛇公的冷酷與無情形成鮮明對比,但卻又是最好的姐妹。
王佳怡的臉上,有一種與生俱來的冷漠與血性,看似淡然,似乎對一切外界的變化都毫不在意。顯然,“白幼瘦”並非是觀衆喜愛的唯一標准,而是因爲這個標准佔據了市場,導致我們只能看到這樣的形象,選擇的空間太窄。
說到王佳怡,很多人可能不太熟悉她的名字,但提到《滿江紅》中的瑤琴一角,大家肯定都會有印象。她年僅20歲,參演的第一部戲便是《滿江紅》。雖然她在劇中戲份不多,但她的表現卻讓人印象深刻。瑤琴這個角色並沒有被命運擊倒,反而展示了她的堅韌與深明大義,雖然劇情中的部分情節略顯突兀,卻絲毫不影響這個年輕演員成功吸引觀衆的眼球。
張藝謀導演的執導風格,早已達到了業界的巔峰。多年來積累的經驗使得他對演員的選擇有着獨到的眼光,他所挑選的“謀女郎”們,也常常成爲時代的代表人物。無論是早期的鞏俐,還是後來的章子怡、周冬雨、劉浩存,雖然如今的審美標准越來越細化,但這些演員在當時的標准下都算不上典型的美人。即便如此,他們都具備了極強的表現力與生命力。
拿劉浩存來說,早期她曾因被張藝謀力捧而遭受質疑,認爲她可能是依靠關系。但張藝謀卻直言,他從不看演員外貌的流行程度,而是看她們是否符合角色需求。他選演員的標准很簡單:是否適合角色。外貌的好壞對於角色的詮釋並不重要,觀衆的審美千差萬別,沒有唯一的標准。因此,張藝謀一直反對整容,因爲他認爲整容後的演員已經失去了天然的魅力與生命感。
王佳怡也證明了這一點。如果不是她演繹了蛇公這一角色,她的外貌可能並不會引起如此廣泛的關注。她的容貌雖然在現實生活中不算特別出衆,但一旦站在鏡頭前,她的氣質和演技便展現出一種獨特的魅力。她像周冬雨一樣,能在適合的角色中爆發出強大的能量。
《子夜歸》中的柳太真,正是王佳怡的另一個代表作。這個角色是一個活了多年的蛇,曾經被天師背叛,情感受傷,最終變得冷酷無情。她的眼神裏有着破碎的柔弱與脆弱,仿佛一陣風就能將她打碎,給人一種強烈的戲劇張力。
這種美,帶有一種經濟繁榮時期的特質——明媚、張揚、寬容。那個時代的審美標准並不像今天這么狹窄,更多的是包容性強,注重自然與真實。像林青霞、張曼玉等人,那個時代的女星不需要符合某種單一的美學標准,她們的臉型大氣,眼神有魅力,反而成爲了時代的象徵。
張藝謀的審美始終未曾改變,從鞏俐到王佳怡,始終保持着對角色合適度的挑選標准。隨着時間的推移,他的審美已經成爲了一種獨特的文化符號。
如今的審美標准,無論如何變化,都不應該局限於“白幼瘦”,這種標准已然有些過時。真正的美,往往藏在每個人獨特的氣質與內涵之中,而不應被外貌所束縛。
標題:靠《滿江紅》走紅,再看“瑤琴”王佳怡處境,張藝謀的話有人信了
聲明: 本文版權屬原作者。轉載內容僅供資訊傳遞,不涉及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請立即告知,我們將儘速處理。感謝您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