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末,我和幾位多年未見的大學同學聚在一起吃火鍋。席間,曾在某股份制銀行工作十多年的老張隨口說了一句話:”現在我們行能一次性取出400萬存款的客戶,放在全國都能排進前2%了。”
聽到這個數字,我們都愣了一下。老王半開玩笑地說:”那我看來離這個數字還差得很遠啊。”大家紛紛表示贊同,唯有坐在角落的老李默不作聲,低頭專心涮著肉片。
作為多年的財經媒體從業者,我對這個話題很感興趣。回家後,我查閱了大量資料,想了解在2025年,到底有多少存款才能躋身中國家庭財富的前2%,又該如何看待這樣的財富水平。
根據央行數據顯示,2025年一季度中國居民存款總額已達到160.47萬億元。這個數字看起來很龐大,但分攤到每個中國人頭上,人均存款約為11.2萬元。一個三口之家平均存款大約33.6萬元。乍看之下,這個數字並不算低。
但這裡有一個很容易被忽視的問題——平均值與中位數的巨大差距。
在存款這件事上,少數人存了大部分的錢,而大多數人的存款遠低於平均水平。一組更能反映真實情況的數據是:據財經分析機構統計,中國約90%的家庭存款不足10萬元,而存款超過50萬元的家庭佔比僅為0.37%。
那麼,存款達到400萬的家庭在全國占比有多少?根據招商銀行2024年年報披露的零售客戶數據,結合央行和其他研究機構的數據交叉驗證,存款在400萬以上的家庭確實大約處於全國家庭財富排名的前2%位置。換句話說,如果你家能拿出400萬元存款,你已經超過了全國98%的家庭!
這個數字讓我不禁想起了上個月看到的一篇報導。據胡潤研究院2025年2月發布的《2024胡潤財富報告》,全國擁有600萬元以上總財富(包含房產等固定資產)的家庭為623萬戶,約佔全國家庭總數的1.26%。而如果只看可投資資產(不包含房產),擁有600萬元以上可投資資產的家庭僅為184.6萬戶,佔比下降到0.37%。
這意味著,許多中國家庭的財富主要集中在房產上,真正能拿出大額現金的家庭比例非常低。從某種程度上說,我們中的大多數人可能是”有房無錢”的”資產型貧困戶”。
為何中國家庭財富分佈如此不均?
我們先來看看中國家庭存款的城市分佈差異。根據央行各地分行數據,2025年一季度,一線城市家庭平均存款為57.3萬元,新一線城市為41.6萬元,二線城市為28.5萬元,三四線城市為16.7萬元,縣城為9.8萬元,農村為6.3萬元。
不同年齡段的存款行為也有明顯差異。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2025年調查顯示,30歲以下人群平均存款為5.8萬元,30-45歲為17.6萬元,45-60歲為31.2萬元,60歲以上為27.5萬元。
從這些數據中我們可以看出,城市級別越高,存款水平越高;年齡方面則呈現”倒U型”分佈,中年群體處於收入和儲蓄能力的高峰期。
那麼,存款400萬元意味著什麼?這麼多錢到底能幹什麼?
首先,從單純的利息收入看,按照2025年一年期定期存款基準利率1.5%計算,400萬元每年可產生約6萬元的利息收入。如果是三年期定期存款(利率約2%),年利息收入可達8萬元。在許多三四線城市和縣城,這樣的被動收入已經相當於一個中等收入家庭的年工資了。
從購買力角度看,400萬元足以在大多數二三線城市全款購買一套不錯的住房,甚至在一些新一線城市也能買到中檔住宅。在教育方面,它足以支付一個孩子從幼兒園到大學畢業的全部教育費用,並有餘力覆蓋海外留學的基本開支。
在養老領域,400萬元按月支出1萬元,可以維持33年的生活。即便考慮通貨膨脹因素,也足以支撐20年左右的中等生活水平。這對許多準備退休的中老年人來說,是一個相對安心的財務保障。
然而,我們也要看到,隨著生活水平提高和物價上漲,400萬元的購買力在不斷縮減。特別是在醫療方面,重大疾病的治療費用動輒數十萬元,且醫療費每年還在以約5%的速度遞增。若不幸遭遇嚴重疾病,400萬元的存款可能在短時間內就會大幅縮水。
![]()
此外,隨著年輕一代消費觀念的轉變和社交媒體的影響,許多人面臨著消費升級的壓力。社交媒體上常見的高消費內容,往往來自佔人口比例很小的高收入群體,但算法推送卻製造了一種這些生活方式很普遍的錯覺。在這種環境下,即使擁有可觀的存款,也可能因為不合理的消費而迅速耗盡。
那麼,普通家庭如何才能積累起400萬元的存款呢?
我有一位朋友,今年52歲,銀行存款剛剛突破400萬。回顧他30年的職業生涯和財富積累歷程,我發現以下幾點值得借鑒:
第一,持續穩定的職業生涯和收入增長。他在一家外企工作了25年,雖然沒有創業暴富,但薪資穩步增長,從最初的月薪3000元增長到現在的月薪4萬元。
第二,嚴格的財務紀律。他堅持”收入-儲蓄=支出”的原則,每月工資到賬後首先拿出30%存入專門的賬戶,然後才安排其他支出。
第三,合理的資產配置。他的資產不僅有存款,還包括一套自住房產和適量的股票基金投資。 2019年,他將部分股票獲利兌現,增加了現金儲備。
第四,避免衝動消費和攀比心理。他不隨波逐流購買奢侈品,不盲目跟風旅遊,而是根據家庭實際需求和長期規劃來安排支出。
第五,有意識地培養多元收入來源。除了主業外,他利用專業知識進行諮詢服務,每年能獲得約10萬元的額外收入。
回顧我這位朋友的經歷,我們可以看出,積累400萬元存款並非遙不可及,但需要長期堅持和科學規劃。他用了近30年時間才達到這個水平,中間經歷了無數次消費誘惑和投資抉擇。
當然,每個人的情況不同,不能簡單地複制別人的成功。在當今社會,年輕人面臨的挑戰和機遇與上一代人有很大差異。房價高企、教育醫療成本上升、就業競爭加劇等因素,都使得財富積累變得更加困難。但另一方面,互聯網經濟、全球化紅利、投資渠道多元化等因素,又為年輕人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對於大多數普通家庭來說,我認為以下幾點建議可能有所幫助:
首先,建立合理的財富目標。不必盲目追求400萬存款,而應根據自己的年齡、職業、家庭狀況設定階段性的財務目標。比如,30歲前存款達到10萬,40歲前達到50萬,等等。
其次,培養良好的儲蓄習慣。可以嘗試”先存後花”的原則,每月收入的20%-30%優先存起來,再安排其他支出。如果做不到這麼高的比例,可以從10%開始,逐步提高。
第三,提升個人價值和職業競爭力。在當今社會,人力資本往往是最重要的財富來源。通過持續學習和能力提升,增加自己的收入潛力和職業安全感。
![]()
第四,合理配置資產,不要”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存款、房產、股票、基金、保險等不同類型的資產各有優缺點,應根據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和投資期限進行合理配置。
第五,控制債務水平,尤其是消費貸款。除了必要的房貸外,應盡量避免過多的消費債務,因為高額的利息支出會大大削弱儲蓄能力。
最後,培養健康的消費觀和財富觀。財富積累不是目的,而是手段,目的是為了讓自己和家人過上更好的生活。既不要為了省錢而犧牲生活品質,也不要為了面子和虛榮而過度消費。
在寫這篇文章時,我不禁想起了聚會中始終沉默不語的老李。飯局結束後,他悄悄告訴我,他的存款其實已經超過了500萬。但他不願意在眾人面前談論這件事,因為”錢這東西,夠用就行,沒必要炫耀”。
這讓我想起一句古語:”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在這個物慾橫流的時代,我們既要努力積累財富,也要保持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態度。存款400萬固然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但真正的富足,不僅是銀行賬戶上的數字,還包括健康的身體、和睦的家庭、充實的精神世界和對社會的貢獻。
你的存款達到多少了?你認為存款400萬在當今社會意味著什麼?歡迎在評論區分享你的看法和經歷。
溫馨提示:以上內容資料、素材均來源於網絡,本文作者無意針對,影射任何現實國家,政體,組織,種族,個人。相關數據,理論考證皆來源於網絡資料,以上內容並不代表本文作者贊同文章中的律法,規則,觀點,行為以及對相關資料的真實性負責。以上文章僅供參考,具體信息還是以官方通告為準。本文作者就以上或相關所產生的任何問題概不負責,亦不承擔任何直接與間接的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