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開始躺平收租了

訂閱快刀財經▲ 做您的私人商學院

中國市場的錢,越來越難賺了。

作者:MK麥客

來源: 外企觀CHA (ID: ZhiChangMaiKe )

有個新聞,想必大家都看到了:星巴克正式宣布,與博裕資本達成協議,將在中國成立合資企業,共同運營其在中國市場的零售業務。

根據協議,博裕資本持有合資企業至多60%的股權,星巴克保留40%股權,交易基於約40億美元的無現金、無債務企業估值。

簡單地說,星巴克中國賣了。

01

不知大家是否還記得前段時間,迪卡儂也在傳言評估開放中國區的部分股權。

把這兩個消息,和這幾年的另外幾件事聯繫起來看,你會發現一幅越來越清晰的圖景:

2016年,麥當勞以20.8億美元的價格,將中國內地和香港業務的控股權,賣給了中信和凱雷。

同年,百勝餐飲集團分拆出百勝中國(旗下擁有肯德基、必勝客),獨立在紐交所上市,引入了春華資本和螞蟻金服,徹底本土化運營。

2021年,飛利浦以44億歐元(約340億元人民幣)的價格,將其家電業務整體出售給了中國的高瓴資本。

2023年,全球最大的連鎖健身房之一Anytime Fitness(時時健身)的中國業務,被其大股東BASS賣給了中國本土的收購方。

從快餐、家電,再到如今落地的咖啡和運動零售等,這些曾經在中國市場叱吒風雲、被奉為“教科書”的跨國巨頭們,似乎都在不約而同地對同一件事感興趣:出讓控股權,引入內地資本,把“親兒子”變成“乾兒子”。

更直接一點說的話就是:很多外企,開始轉向躺平收租模式了。

而這背後,藏著外企最精明,但也最無奈的意圖。

02

卷不動:中國市場的錢,越來越難賺了

這恐怕是最直接,也是排第一的問題,中國市場已經從一片藍海,變成了全世界最“卷”的紅海。

先看星巴克,根據其財報數據,2024財年第Q2,星巴克中國市場的同店銷售額暴跌11%,客單價和交易量雙雙下滑,Q3和Q4在採取降價措施後才止跌。而在它身後,瑞幸的門店數量早已突破1.8萬家,庫迪也緊追不捨。當一個季度就有超過10%的銷售額蒸發,對於總部來說,這種壓力是巨大的。

再看迪卡儂,曾經的運動超市絕對王者,但現在,一邊是安踏、李寧等國產品牌攜“國潮”崛起,另一邊是線上電商的極致性價比衝擊。迪卡儂雖然仍在增長,但增速已經明顯放緩,曾經的“降維打擊”優勢正在消失。

當你的增長速度跟不上內捲的速度,當你的利潤率被不斷稀釋,對於一家上市公司而言,把重資產的運營業務“變現”,鎖定利潤,無疑是一個理性的財務選擇。

03

管不好:本土化運營,越來越複雜了

今天的中國市場,已經不是靠一本全球標準化的SOP就能搞定的了。

我們看看百勝中國, 在分拆上市後,由本土團隊主導的肯德基,先後推出了螺螄粉、小龍蝦漢堡、大餅卷萬物等一系列“腦洞大開”的產品,其2023-2024年財報顯示,總收入和淨利潤都連續刷新分拆上市以來的紀錄。

這種徹底的本土化和驚人的業績,是任何一個全球CEO都無法想像和批准的。

再看麥當勞,中信接手後,其核心戰略是加速開店下沉,喊出了“到2028年開到1萬家店”的目標,這種重資產的擴張,也只有更懂中國房地產和渠道的本土資本來操盤更為合適。

所以與其自己笨拙地學,不如把運營權交給更懂中國市場、決策更快的本土團隊。

04

不如收租:品牌本身,才是最值錢的“印鈔機”

外企們慢慢想明白了:在中國市場,最核心、最無法被替代的資產,其實還是那個品牌Logo。而開店、招人、管供應鏈,這些又苦又累的活兒,利潤薄,風險高,但品牌授權和技術服務就不一樣了,幾乎就是零成本“純利潤”。

比如根據麥當勞的協議,中信麥當勞需要向其母公司支付銷售額的3%至5%作為品牌特許經營費。以其2023年約600億人民幣的銷售額計算,這意味著麥當勞總部每年可以躺著從中國市場拿走20-30億人民幣的“租金”。

同樣,飛利浦在出售家電業務時,也簽署了長期的品牌授權協議。高瓴未來生產的每一台空氣淨化器和剃須刀,都要向飛利浦支付品牌使用費。這筆收入對於飛利浦來說,也幾乎是100%的毛利。

這才是最舒服的生意:你不用再親自下地種田,只需要每年坐在家裡,等著佃戶把地租交上來就行了。

05

這個模式的轉變,對牌桌上的各方,可以說都有著深遠的影響。

外企總部幾乎是絕對的贏家,通過成功地進行“財務轉換”,既保住了面子(品牌還在),也有了裡子(現金到手)。

而對於中國資本和運營團隊,某種程度上說是“機遇與挑戰並存”的接盤俠,雖獲得了國際頂級品牌的運營權,但同時也背上了沉重的KPI和高昂的“地租”。

對於普通職場人來說,你的身份從跨國公司僱員變成了實質上的本土企業打工人,當外企轉向“躺平收租”,引入更具“狼性”的中資後,很可能很多地方都會發生變化:比如“降本增效”成為第一要務,“結果導向”取代“流程正確”等。

06

一個時代的終結。

從最初的“產品傾銷”,到後來的“本土化生產”,再到今天的“躺平收租”,外企在中國的角色變遷,就像一部濃縮的中國商業進化史。

但“躺平收租”並非就是一個貶義詞,更多的是一個商業策略,但它某種意義上也成了“外企時代”終結的註腳—

那個憑藉品牌和資本優勢,就能輕鬆收割中國市場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

外企中國市場的策略,正從“積極進取”,邁入“戰略性後退”時代。

同時也表明本土資本走上了舞台— 中國的資本、中國的市場洞察、中國的運營能力,開始能“反向收購”和“駕馭”全球頂級品牌了。

而對於我們每個外企人來說,則意味著過去那種躺在外企光環裡的日子結束了,未來,無論你在哪裡,最終比拼的,都是你創造真實價值的能力。

看清這個趨勢,放下幻想,調整姿態,或許才是我們應對時代變化的最好方式。

快刀財經已同步入駐:36氪、虎嗅網、鈦媒體、i黑馬、品途網、商界、趣頭條、砍柴網、梅花王、艾瑞專欄、億歐網、創業邦、知乎、雪球、今日頭條、百度百家、界面新聞、一點資訊、網易號、搜狐自媒體、鳳凰網、新浪財經頭條、新浪看點、UC大魚號、天天快報、企鵝自媒體、投資界、思达派、獵云網、簡書等30多家自媒體平台。

快刀財經

社群| 內容| 連接| 商學院

商業快媒體、思維孵化器、價值試驗場和洗欲中心。專注互聯網以及互聯網正在影響的其他行業。有趣、有料、有態度,加入我們,擁有您的私人商學院。致力於為用戶提供營銷策劃、社群電商、創業投資和知識充電服務。

投稿、轉載、內容合作,請添加微信ikuaidao

分享你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