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月 7 日高一早苗發表乾涉台海的言論,不只是拋向中國的“第一槍”,更是向全球發出“集結令”。
隨即,中國駐日外交官薛劍的一番言辭激烈回應,又成為日本政界新一輪攻擊的藉口。
![]()
中日之間的緊張局勢像被裝上了加速器,連G7也被捲入其中,6國外長紛紛站隊準備“候命”。
那麼問題來了,日本為何如此激進?高市早苗是在為自己謀勢,還是為美歐探路?
![]()
高市出招,激起千層浪
11月7日,高市早苗一句“存亡危機”驚動四方,她把中國可能的“武統”,直接與日本國家安全劃上等號,聲稱日本可以行使集體自衛權,這相當於公開為“干預台海”定調。
雖然她不是第一次這樣說話,但這次不同,是在正式場合、以首相身份、面對國會質詢。
![]()
這番話,不但讓中方迅速反應,也讓全球媒體聚焦,中國外交部第一時間提出嚴正交涉,指出其言論嚴重違反中日聯合聲明精神,干涉中國內政。
11月8日,一艘中國815型電子偵察船,出現在鹿兒島縣外海70公里處,這一細節很快被日本防衛省公佈,輿論也迅速發酵。
![]()
日本媒體藉機炒作“中國軍艦抵近”,但中國方面沒有解釋,也沒有否認,只是在隨後幾天裡,動作接連不斷。
11月10日,高市早苗再度在議會重申,不打算撤回任何言論,她表示這是“對最壞情況的假設性回答”,態度依舊強硬。
![]()
到了11月11日,中國軍方派出三艘主力艦艇組成編隊,穿越大隅海峽,駛向太平洋,這已經不是例行訓練,而是對態勢的實質回應。
![]()
與此同時,中國空軍也首次公開攻擊-11隱形無人機的畫面,一種具備遠程精確打擊能力的先進平台。
![]()
那麼這一系列交鋒之後,局勢是否會繼續升級?
![]()
G7聯手,日本抬槓
11月12日,G7外長會議在加拿大召開,日本外相茂木敏充如期到場,其他6國外長也悉數出席,這次會議本應聚焦俄烏衝突,但“台海局勢”卻成了會議焦點。
G7聯合聲明中,刻意加入三項“關切”:俄烏戰爭、台灣局勢、中國軍力擴張,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對中國“單方面改變現狀”的擔憂,雖然沒有點名,但矛頭直指北京,茂木敏充更是在會上公開要求中國就薛劍言論作出解釋。
![]()
與此同時,美國國務院只給出了模糊回應,只說“支持台海和平”,並沒有明確支持日本的動武立場,法國、德國、加拿大等國態度謹慎,雖然在聲明中跟隨措辭,但都沒有做出實質性動作。
只有芬蘭在北歐防務會議上,表現得更加激進,防長哈卡寧直接指責中國,為俄羅斯提供軍工支持,稱中俄合作已成為北約的“嚴重挑戰”。
![]()
11月13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林劍回應了所有外界質疑,強調台灣是中國領土,任何外部干涉都將被視為侵略行為,他指出,若日方試圖軍事介入台海,中方將“迎頭痛擊”。
![]()
就在這天,日本國內再次傳出新的動向,高市早苗推動制定《反間諜法》,稱要防止外來勢力干預國家安全,外界普遍認為這項法律就是劍指中國,尤其是外交系統。
除此之外,一些日本議員提出,要將薛劍列為“不受歡迎人物”,並驅逐出境,這被解讀為“對華打響第二槍”。
![]()
那麼,日本是否真敢不顧局勢再次升級,驅逐薛劍?解放軍又會如何回應?
![]()
軍艦出動,態度堅決
近日,中國海軍的活動頻率明顯增加,防衛省多次通報中國艦隊在日本近海活躍,尤其是大隅海峽、宮古海峽等敏感水域,戰艦航跡、補給艦編隊、電子偵察船輪番上陣,幾乎無縫銜接。
這不是簡單的巡航,而是對日本挑釁的清晰回應,在輿論和外交雙重壓力下,日本政府一邊試圖降溫,一邊又不斷製造摩擦。
![]()
高市早苗提出的《反間諜法》尚未落地,卻已經引發中方強烈警覺,外交部接連發聲,駐日使館也罕見地與日本外務省代表共同出席周恩來紀念碑揭幕儀式,釋放“仍願溝通”的信號。
不過日本右翼勢力卻在推波助瀾,有議員公開支持驅逐薛劍,甚至主張“中斷外交接觸”,而中國方面則警告,若真將外交官驅逐,將視為重大外交挑釁,必將對等反制。
![]()
中國軍方此時的態度更為清晰,不再僅限於言語,而是用實際部署展示力量,攻擊-11無人機的曝光只是冰山一角,055驅逐艦頻繁現身,已經說明解放軍的態度很明確。
更值得注意的是,中國並沒有主動挑釁,也沒有越線行為,每一次行動都緊咬著對方的動作節奏。
![]()
這是一種“有理、有利、有節”的應對方式,既維護了底線,也沒有給日方留下炒作口實。
中日之間的較量已經進入“實戰演練”階段,外交口水戰只是表面,軍力展示才是較真,那麼,接下來中方會不會採取更強硬的應對?高市的下一步又會是什麼?
![]()
結語
整場風波從高市一句話開始,迅速演變為中日之間的外交與軍事大對撞,6國外長表態、G7聲明出爐、高市推動新法、外交官遭點名,背後每一步都踩在敏感紅線上。
而中國的應對從未失控,既展現底線,也表達善意,真正維護了國家利益和地區穩定,接下來局勢會如何走向,還得看誰更冷靜、誰更務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