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共2893 字| 閱讀需11分鐘
![]()
![]()
![]()
八路軍和新四軍那麼厲害,為何不去打淞滬會戰?
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已經過去了八十年,然而網上時不時就會有一些奇怪的言論流傳。
關於淞滬會戰的奇怪言論
眾所周知,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等武裝力量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的引領下,為最終取得抗戰勝利付出了巨大犧牲和貢獻。在此期間,八路軍和新四軍展現出了優良作風、頑強意志和出色的戰鬥力,在對日作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一些人竟然說出了既然八路軍、新四軍那麼強,卻不參加集中了全國優勢兵力的淞滬會戰的言論。
淞滬會戰的基本情況
淞滬會戰是中國在全面抗戰爆發後,在華東地區和日軍進行的規模最大、戰鬥最慘烈的戰役。 “七七事變”爆發後,日軍展示出了全面侵華的野心。這也讓當時的中國面對著是戰是和的選擇。如果繼續退讓,華北地區將和東北地區一樣被日本人佔領,國土將進一步淪喪;如果要抗戰,如何抗戰將是國民黨政府的一大難題。
![]()
在這種情況下,蔣介石計劃主動選擇在上海進行一場戰役,來展示抗戰的決心。其選擇發動淞滬會戰的主要原因是:
首先可以分散日軍注意力。當時日軍已經在華北投入重兵快速南下。國民政府計劃在淞滬開闢戰場,可以分散日軍兵力,避免日軍主力沿著平漢線南下武漢。此時發動淞滬會戰,可以讓日軍分散兵力,緩解華北戰場壓力。
其次上海戰略意義重要。上海是當時中國最發達的地區,也是列強關注度高的地區。如果能夠在上海持久抵抗日本侵略,可以最大限度的爭取國際社會關注和援助,也能為沿海工業內遷、戰略物資轉移爭取時間,更能凝聚全國抗戰意志。
![]()
從1937年8月至11月,從上海、南京遷到內地的工廠超過了400家,為繼續抗戰保留了工業基礎。而日本當時在上海也有密集投資,並有部分駐軍,是其在華的核心利益區。因此對於上海的關注度也很高。
最後粉碎日本的速勝計劃。日本在發動“七七事變”後,提出三個月滅亡中國的計劃。當時日軍在上海頻頻挑起事端,戰事爆發不可避免。考慮到當時日軍在上海只駐紮有日軍陸戰隊,以及部分海空兵力,人數並不多。國民政府希望集中精銳發動攻擊,將這些日軍趕下海,打破日軍狂妄和認為可以速勝的心態,展現中國的抗戰決心,凝聚全國抗戰意志,為長期抗戰奠定基礎。
8月13日,日軍陸戰隊向上海保安隊開火,第88師當即反擊。 8月14日,以張治中部第9集團軍為首的中國軍隊開始向日軍發起進攻,同時出動空軍攻擊日本海軍陸戰隊司令部、匯山碼頭和水面艦艇。 8月15日,日本由松井石根大將作為上海派遣軍司令官,派遣第3師團、第11師團等精銳部隊進攻上海。隨後雙方不斷增兵,在上海及周邊地區展開了一場大規模戰役。
![]()
淞滬會戰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8月13日到9月11日。這個階段中國軍隊主動出擊攻擊日軍,希望能將駐紮在上海的日軍消滅。 8月23日起,隨著日軍的增援部隊在吳淞、川沙登陸,中國軍隊開始進行阻擊作戰,戰場從市區擴展到沿江灘塗。
第二階段是9月12日到10月26日。這個階段雙方不斷增兵,在沿江地區展開大規模會戰。在日軍的猛烈攻擊下,中國軍隊逐漸轉入防禦。雖然付出了重大傷亡,但仍有效遲滯了日軍進攻。
第三階段是10月27日至11月12日。這個階段隨著日軍突破大場防線,中國軍隊的側後方受到極大威脅,為了防止被日軍合圍,國軍開始被迫戰略撤退。 11月8日,蔣介石下令全線撤退,11月12日上海淪陷。淞滬會戰至此結束。
![]()
雙方投入兵力
淞滬會戰的兵力規模,創下了抗戰初期之最。雙方投入的總兵力超過百萬,規模空前。
中國軍隊方面先後投入78個師、7個獨立旅、3個暫編旅及中央軍校教導總隊等80萬人。參戰部隊包括國民黨中央軍精銳(其中包括著名的第36、87、88德械師)、粵軍、桂軍、湘軍、滇軍、川軍等部隊。這其中並沒有八路軍和新四軍。
日本軍隊方面先後投入陸戰隊、第3、6、9、10、16、101等師團,總兵力28萬人。
![]()
因此網上有言論說淞滬會戰集中全國的優勢兵力,但都說八路軍和新四軍厲害,卻沒膽量參加淞滬會戰。只能說散佈這種言論的人要么是歷史是體育老師教的,要么就是居心叵測。
八路軍、新四軍未參加淞滬會戰的原因
“西安事變”後,國共兩黨加速合作,決定共同抗日。 1937年8月22日,國民政府正式宣布將紅一、二、四方面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也就是後來的第十八集團軍,總兵力約4.6萬人,下轄115、120、129三個師。同年的10月12日,國民政府宣布將紅軍在江西、福建、廣東等省的游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總兵力約1萬人,下轄4個支隊。
八路軍和新四軍沒參加淞滬會戰是有著很多原因的。
八路軍
一是時間衝突。淞滬會戰爆發在8月13日,八路軍在8月22日才正式確定番號。此時的八路軍還未完成改編,部隊仍在西北地區集結整訓,根本無法在短時間內投入華東戰場。新四軍正式成立時,淞滬會戰已接近尾聲,而此時的新四軍尚未完成集結和整訓,部隊處於分散狀態,根本不具備參戰條件。
二是戰略定位不同。因為八路軍和新四軍兵力較少且裝備簡陋,無法和日軍進行正面陣地戰,進行游擊戰更能發揮其機動靈活、熟悉地形的優勢。因此在國共合作時,雙方已就作戰分工達成默契。國民黨軍隊主要在正面戰場進行大規模陣地戰,八路軍和新四軍則深入日軍後方開展游擊戰。
三是活動區域限制。八路軍成立初期主要活動在山西、河北等地的華北地區。這些區域與華東地區相隔甚遠,且當時日軍在進行淞滬會戰的同時,在華北地區同時進行著大規模進攻。八路軍因此優先投入華北戰場,阻止日軍南下。
八路軍
1937年9月25日,在太原會戰中,八路軍115師取得的平型關大捷,就是八路軍積極參加抗戰,打破“日軍不可戰勝”神話的最好例證。這也是全民族抗戰爆發後中國軍隊的首次重大勝利。新四軍在1938年4月後,各支隊才陸續結束整訓開赴蘇南、皖南等地開展游擊戰,逐步建立抗日根據地,而此時淞滬會戰已結束近半年。
淞滬會戰失敗的原因有很多,例如,裝備差距過大、指揮協同不力和訓練水平較低等。一位參加過淞滬會戰的老兵講:在日軍飛機大炮的猛烈轟炸下,國軍將士雖奮勇作戰,死戰不退,但是無奈實力差距太大,最終失利。但淞滬會戰是全國軍隊協同抗戰的縮影,打破了日軍速勝的美夢,凝聚了民族共識,爭取了戰略轉移時間。
![]()
新四軍
八路軍、新四軍未參加淞滬會戰,其本質上是歷史時間、戰略定位和戰場需求的結果。但是刻意強調八路軍、新四軍不敢參加淞滬會戰,就和抹黑《南京照相館》等電影那樣,說電影太血腥,是為了宣揚仇恨,是搞自我封閉,是誇大抗戰成果一樣。
國民黨軍隊在淞滬會戰中的頑強抵抗和八路軍、新四軍在敵後的運動游擊作戰,雖形式不同,但共同構成了中國抗戰的整體,兩者相輔相成,為抗日戰爭的最終勝利奠定了基礎。刻意說電影血腥,說八路軍、新四軍不敢參加淞滬會戰,其用意值得尋味。電影血腥也血腥不過當年真實的歷史。真實的歷史永遠值得銘記!
![]()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號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