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疆之後,深圳五個年輕人,又殺出一個“全球第一”!

四年時間,從零起步到佔據全球消費級3D打印機近三分之一的市場——這不是矽穀神話,而是一家深圳創業公司交出的成績單。

在無人機領域的大疆之後,深圳這片創新熱土再次孕育出一個改變行業規則的“全球第一”:拓竹科技。

創造奇蹟的四年

你可能很難相信,短短四年時間,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初創團隊,就能從零開始,直接坐上全球消費級3D打印市場的頭把交椅。

沒錯,這家叫拓竹科技的公司,到2024年已經拿下了全球近三分之一的江山,硬生生把一個曾經小眾的“極客玩具”市場攪得天翻地覆。

這背後究竟發生了什麼?在深圳這片神奇的土地上,這家公司到底按下了哪個加速鍵,改寫了整個行業的劇本?

故事,不能從頭說起,我們得直接切入要害,看看它是如何用一套獨特的組合拳,顛覆了所有人的想像。

不伺候“老太爺”了

在拓竹出現之前,玩3D打印機,那不叫創作,叫“修行”。用戶買回一台機器,更像是請回了一尊“老太爺”,需要百般伺候。

打印失敗是家常便飯,一堆塑料絲纏繞在一起,行話叫“炒麵”,足以讓任何一個充滿熱情的入門者心態崩潰。

反复的手動調平、複雜的參數設置,每一個環節都是一個勸退點。拓竹的創始團隊敏銳地抓住了這個核心。

他們沒有閉門造車,而是像“間諜”一樣潛伏在Reddit、Facebook這些海外社區裡,把用戶的所有抱怨、吐槽,一條條扒下來,當成了產品研發的第一份需求文檔。

用戶抱怨機器難用、模型難找、耗材難配,這三大痛點,成了他們瞄準的靶心。

於是,當他們2022年推出首款產品X1時,整個行業都驚呆了。這台機器,完全不像這個時代的產物。

它內置了足足43個傳感器,能實現全自動校準。用戶再也不用像個卑微的學徒,拿著小紙片去一遍遍手動調平。

更絕的是,它還裝了個攝像頭和AI算法,能實時監控打印過程。一旦發現有“炒麵”的苗頭,機器會立刻自動暫停,徹底終結了用戶的失敗恐懼。

這套組合拳下來,直接把行業的打印成功率,從普遍掙扎在六七成的水平,暴力拉升到了驚人的98%。這已經不是改良,而是革命了。

《時代》雜誌把它評為“2022年度最佳發明”,一點也不誇張。

搞定了技術,拓竹又開始思考如何讓更多人玩得起。

首款X1性能直逼工業級,售價卻壓在了一萬元以內。緊接著,他們迅速推出了P1S、A1mini、A1等一系列更親民的型號,價格下探到兩千到四千元區間。

在國內,一些型號享受國補後,入手門檻甚至降到了1500元左右,真正把“創造”的權力,交還給了每一個普通人。

硬件是錘子生態是城堡

如果說極致的硬件體驗是拓竹砸開市場的“破城錘”,那麼他們精心構建的內容生態,就是一道讓對手難以逾越的“護城河”。

硬件負責拉新,生態負責留存,這個“雙螺旋”結構,才是拓竹真正的殺手鐧。

想當年,X1在眾籌網站Kickstarter上一亮相,就掀起了一場風暴。一個月賣出6000台,捲走近5000萬元。靠的是什麼?

除了前面提到的智能化,還有硬核的性能指標:它能支持多達16種顏色或材料同時打印,打印速度更是比同類產品快了一到五倍。這種降維打擊,讓它迅速抓住了所有人的眼球。

但工具再好,也得有東西可造。解決了“能不能用”的問題後,拓竹在2023年推出了模型平台MakerWorld,專門解決“用什麼”和“想不想用”的問題。

這個平台玩得相當聰明。它不像其他平台那樣等著用戶上傳,而是直接用真金白銀“砸”出內容。平台每年拿出數億資金,重獎那些上傳高質量原創模型的設計師。

在這個激勵機制下,頂尖的設計師一年能掙超過50萬元。

重賞之下,必有勇夫。高質量的模型源源不斷地湧現出來。到了2024年初,平台上的模型數量就突破了100萬大關。

一個完美的閉環形成了:設計師賺到錢,普通用戶獲得了海量的免費優質模型,這反過來又提升了拓竹打印機本身的價值。

近期,拓竹更是給這個生態引擎裝上了AI渦輪。他們接入了騰訊的混元3D生成大模型,這意味著用戶甚至不用再費力去尋找模型。

只要輸入一段文字或者一張圖片,AI就能直接為你生成一個3D模型。創作的門檻,被再一次夷為平地。

當城堡建好後,自然要豎起吊橋。 2024年10月,拓竹發起了版權訴訟,狠狠打擊了那些抄襲其模型平台的競爭對手。

這一系列操作,清晰地表明,硬件只是開始,這個由內容、創作者和用戶構成的強大生態,才是他們真正的壁壘。

深圳速度與大疆血統

拓竹的崛起,不是一個孤立的創業神話,而是深深植根於深圳這片土壤的系統性成功。創始人陶冶的履歷,就是最好的證明。

這位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又在德國拿到精密機械博士學位的高材生,曾是無人機巨頭大疆創新的核心人物。

他曾擔任大疆消費級無人機事業部的負責人,親手主導過大疆MavicPro這款劃時代的明星產品。

2020年,他帶著四位大疆的前同事和業務骨幹,在深圳寶安一個辦公住宿一體的小廠房裡,用不到100萬的啟動資金,開啟了這段“實現個人抱負的最後機會”。

團隊自帶的“大疆血統”,讓他們從一開始就懂得如何打造一款能風靡全球的消費級硬件。而深圳完善的供應鍊網絡,則為他們的想法插上了翅膀。

在這裡,效率被壓縮到了極限。拓竹並沒有選擇簡單的代工模式,而是在工廠裡設立專屬產線,自己管理人員和物料。

他們自研核心主板,不僅成本降低了30%,性能還提升了20%。一個看似簡單的激光雷達傳感器背後,是40家企業的協同合作。一個想法從圖紙變成成品,最快只需要三天。

這種“極限效率”,並非拓竹獨有,而是整個深圳產業生態的縮影。放眼望去,全球消費級3D打印市場,除了拓竹這個新科冠軍,還有位居第二的深圳創想三維。

這兩家公司,再加上縱維立方、智能派等,這些深圳企業合計控制了全球超過九成的市場份額,讓深圳成為了這個領域的絕對中心。

再橫向一看,你會發現這幅景象何其熟悉。大疆的無人機佔據全球70%的市場,其運動相機也將在今年超越GoPro,拿下全球66%的份額。

影石創新的全景相機,2023年就已手握全球67%的市場。深圳,似乎已經形成了一個盛產“全球第一”的獨特創新生態。

高速飛輪下的摩擦力

然而,沒有哪個神話是完美無瑕的。任何指數級的增長,都必然伴隨著巨大的摩擦力。四年登頂的榮光之下,拓竹也必須直面高速飛輪帶來的嚴峻考驗。

首先是內部的“生長痛”。規模的急速擴張,給品控帶來了巨大挑戰。 2024年初,旗下A1型號打印機因熱床存在缺陷,公司不得不主動召回了6220台。

同時,用戶量的激增也讓客服等崗位不堪重負,員工加班嚴重,組織管理能力面臨極限拉扯。

外部的“圍剿戰”也已打響。近期,拓竹就遭到了美國行業巨頭Stratasys的專利訴訟,雖然最終勝訴,但這標誌著他們已經進入了老牌巨頭的視野,隨時可能面臨高端技術層面的遏制。

而在國內市場,同行們迅速跟進,在低端市場掀起了慘烈的價格戰,蠶食著它的根基。

更深層次的挑戰,來自行業本身的天花板。時至今日,消費級3D打印依然缺乏一個能引爆市場的“超級應用場景”。

目前,它的主要用途還是打印一些玩具手辦、辦公家用的小工具,或者鞋類樣品。

這個市場想要迎來真正的爆發式增長,必須突破現有局限,真正成為家庭的日常用品,或是中小企業的標配辦公設備。

結語

回顧拓竹的崛起之路,它並非簡單依靠某一項技術突破,而是用戶思維的勝利、產品與生態雙輪驅動的勝利,更是深圳系統性優勢的集中體現。

它不僅改寫了一個行業,更為新時代的中國科技企業如何在全球市場上實現顛覆,提供了一個極具參考價值的範本。

這支由陶冶帶領的五人創始團隊,用竹子堅韌且生長迅猛的特性為公司命名,寄予了厚望。如今,“拓竹”已然長成一片茂密的竹林。但光環之下,內外的挑戰真實而尖銳。

從一個橫空出世的顛覆者,轉變為一個需要持續引領行業的領導者,拓竹真正的考驗,或許才剛剛開始。

分享你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