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看官,我是學歷史但從不執於歷史的花鹿不花。
最近我真的狀態很不好,主要是身體太弱了,精神頭兒也振作不起來了,連看新聞的興趣都沒了。
但有一件事兒我也想和大家聊一點我的看法和想法,或許不成熟,還請大家批評。
那就是日本最近兩天的異動。
日本在對台問題上的態度和發言,毫無疑問惹怒了中國人。
如果回看一下歷史,不難發現日本人現在說的理由和當年發動侵華戰爭的理由幾乎一樣。
上世紀30年代初,日本軍國主義分子正是高喊著“滿蒙是日本生命線”,滿蒙有事兒,事關日本安危,然後製造了九一八事變,武力侵占中國東北地區。
1937年又故技重施,製造了七七事變,對中國發動全面侵略戰爭。
這些歷史大家都很熟悉,現在日本人又拿出這樣的理由想插手台灣問題,其心可誅。
儘管日本人現在這麼囂張,狂妄,中國為什麼不能打響第一槍?
![]()
【△九一八事變】
有熟悉國際政治的朋友說,在歷史上中國曾經對外承諾過“堅決不打第一槍”。
可是,日本當年不是還承諾過要遵守和平憲法,要廢除軍隊,永遠不再謀求發動戰爭的能力嗎?
可是,對這樣劣跡斑斑的國家也好,人也好,信守“堅決不打第一槍”的君子協定還有多大意義呢?
別的國家先不說,就說日本這個國家。
在歷史上,中國因為“不開第一槍”吃了不少日本人的虧。
1894年朝鮮爆發東學黨之亂。
應朝鮮請求,清廷以宗主國身份派兵進入朝鮮代為平叛,而日本也隨即打著朝鮮有事兒就是日本有事兒的口號派兵入朝。
清政府自己心裡很清楚日本人狼子野心想幹什麼。
但出於仁義,還是給北洋水師下達了類似“不開第一槍”的命令。
李鴻章指示:“如倭先開砲,我不得不應,祈相機酌辦。”
沒有人覺得這種命令不妥嗎?
有。
比如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就給李鴻章匯報:
“我們船少力單,如彼先開砲,必致吃虧”。
但沒想到,就在中國人還保持著克制和仁義的時候,日本人居然不宣而戰,直接攻擊了中國執行運兵任務的濟遠艦,挑起了中日甲午戰爭。
這不是“不開第一炮”的沉痛經驗教訓嗎?
大量的歷史事實證明:
先禮後兵,對君子可以,對畜生不行!
![]()
我很喜歡兩句話。
第一句話有人說是出自《史記》卷十二孝武本紀。
“寇可為,我複亦為;寇可往,我複亦往。”
這句話很有氣勢,也很有道理。
歷史上日本人總是“先下手為強”,我們為什麼就不能先下手為強?就不能先打鬼子第一槍?
第二句,是1598年,明神宗朱翊鈞說的。
明朝軍隊在萬曆朝鮮戰爭中擊潰了日本人,然後發了一個警告日本人的《平倭詔》。
裡面有一句話:
“義武奮揚,跳梁者雖強必戮。”
就是警告日本人,你就是跳梁小丑,就算以後變強了,敢惹事也一定殺光。
這句話和“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一樣,很是讓人受用。
好了,精神狀態很不好,不多說了。
祝大家晚安。
最後再多解釋一句吧。
我確實對這種國家大事並不很懂,我說的或許很不成熟,供大家批評。
當然,也很期待看到大家的高見。
還有,我不喜歡戰爭,更不鼓動戰爭。
我只是想不明白:
如果有些事情不可避免,那為什麼一定要讓別打我們第一槍?
不可沽名學霸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