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運會正火熱舉行,吉祥物“喜洋洋”“樂融融”憑藉靈動造型圈粉無數。不久前,廣東發現新物種“佛山掌突蟾”的消息也受到關注。
近年來,廣東持續守護動物的宜居家園,同時持續發現、保護新物種,這些都成為廣東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生動註腳。
大灣區發現新物種“佛山掌突蟾”
作為全國生態資源重點區域,廣東展現出豐富且獨特的物種多樣性。全省孕育着8186種高等植物、1052種陸生脊椎動物、12000種昆蟲及其近緣類群、超3000種水生生物以及7165種微生物,其中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達497種,省特有物種更是多達458種。
從森林到濕地,從陸地到海洋,廣東構建起11個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和1361個自然保護地,加上35個遷地保護機構的協同守護,讓中華穿山甲等瀕危物種種群實現歷史性恢復。
2022年以來,廣東更是平均每三天就發現一個新物種。在全運會期間,廣東環境保護工程職業學院和廣東省環境科學研究院的研究人員又發現了首個以“佛山”命名的兩棲新物種“佛山掌突蟾”。
這一新物種主要活動於粵港澳大灣區西部丘陵山地區域,周邊人類活動密集,表明我國大型城市群的生物多樣性調查與保護工作仍有大量空白,對它們的分布模式、歷史擴散路徑、生態位及適應性等的研究,有助於做好持續性保護。
精細守護白海豚宜居家園
全運吉祥物的原型中華白海豚,則是廣東海洋生境中的“明星物種”。
珠江口鹹淡水交匯的獨特環境,帶來了豐富的營養物質和魚類資源,加上適宜的水溫和鹽度,使其成為全球最大的中華白海豚棲息地,棲息着超過2000隻中華白海豚。
這種唯一以“中華”命名的海洋豚類,皮膚會隨年齡變化——幼年深灰帶白斑、成年漸白、老年呈乳白色甚至粉紅色,那抹動人的粉色實則是皮下血管充血調節體溫的自然奇觀。
同樣在廣東,湛江雷州灣的中華白海豚種群規模位列世界第二,僅2024年以來就記錄到超過10頭新生幼豚,種群穩定增長的背後,是廣東持續優化的海洋生態環境。
為守護這群“海上精靈”,廣東早在1999年就建立了全國唯一以中華白海豚為主要保護對象的自然保護區——珠江口中華白海豚自然保護區,並在2003年由國務院正式批准晉陞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近年來,珠江口中華白海豚自然保護區不斷加大資源管護力度,在保護區內布置了10個自動光學監測站和15個聲學—環境一體化監測點,在廣電雲平台上部署1個聲學-環境耦合大數據分析系統,在保護區管理局辦公樓布設1個聲學-環境耦合大數據展示預警平台。基於平台的長期、全天候運行的監測數據,能夠對中華白海豚棲息地利用規律開展研究,掌握不同季節、年度中華白海豚隨典型海洋動力過程的時空分布規律,評價人類活動或環境變化對中華白海豚的影響,促進珠江口水域中華白海豚的長期保護。
南方+記者 張子俊
通訊員 韓瑜 張修玉 林石獅
【作者】 張子俊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