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光輝”戰鬥機在迪拜航展上飛行表演時墜毀,一場精心準備的戰機推銷展示弄了個機毀人亡。在大家看來,印度人肯定會痛定思痛,會想著如何找出問題,改進戰鬥機,化悲痛為力量,去爭取下一步的成功。但現在看來,印度人的做法和您想的根本不一樣。
![]()
當迪拜航展的濃煙尚未散盡,印度“光輝”戰機殘骸的餘溫還未冷卻,印度輿論場卻已上演了一場荒誕的“勝利敘事”——這架在眾目睽睽之下失控墜毀、連飛行員彈射機會都未留下的戰機,已在印度部分媒體口中搖身變成“性能碾壓中巴梟龍”的“國產驕傲”。
![]()
墜毀現場成“秀場”:印媒的“贏學”話術有多離譜?
2025年11月21日,迪拜航展的低空表演中,印度“光輝”戰機完成倒飛動作時突然失控,以近乎垂直的姿態砸向地面,瞬間燃起的火球吞噬了整架飛機。
![]()
現場視頻顯示,戰機墜毀前尾部已出現白色霧化尾跡——這與液壓油洩漏後接觸高溫部件的特徵高度吻合,可印度媒體卻率先拋出“氣象干擾論”,聲稱迪拜“高濕氣候導致飛行員空間定向障礙”,甚至將此前曝光的“漏油”照片辯解為“環境控制系統的冷凝水排放,屬標準操作”。
![]()
更離譜的是,事故次日,印度某軍事媒體竟發布“全球戰機墜機數量對比圖”,公然偽造數據:將中國殲-15艦載機的墜機數量虛報為300多架,實際殲-15總產量不足100架,再加上殲-15T和殲-15D兩種型號,總數約150~180架,這一系列的戰鬥機服役的15年來,出現事故的只有3架,根本不是300多架。
![]()
這一圖表還認為蘇聯時代的米格21是墜毀數量最多的戰鬥機,但實際上米格21生產了1萬多架,它的墜毀數量也的確很多,但並沒有一個確鑿的數字,比較可信的是,印度曾經裝備了800多架這種戰鬥機,但墜機數量就多達490架,所以有人認為米格21的墜機率大部分都是印度人創造的。
![]()
這一圖表中,印度光輝戰機的墜毀數量是2架,但實際上印度這款戰鬥機的實際裝備數量還不到30架,而且還都是近年分批裝備的,有些戰機也是剛入役,卻已經墜毀兩架了。
印媒同時宣稱“中巴梟龍戰機墜毀超50架”,而印度“光輝”僅“2架墜毀”,以此證明“光輝可靠性全球領先”。這套說辭不僅無視“光輝”僅裝備30架卻兩年內墜毀2架、墜機率遠超梟龍的事實,要知道梟龍戰機服役已超15年,全球裝備超200架,可查的墜機數量為5架,並非圖表上寫的7架。
![]()
很顯然,這一對比圖表更暴露了印度為“贏”而編造數據的底層邏輯——只要嘴夠硬,只要敢胡編,黑的就能說成白的,輸了也能說成贏了。
再說說印度人認為“光輝”戰鬥機是自主生產的話題。 “光輝”核心部件全靠進口是毋庸置疑的事實,然而印度媒體根本不提這一點,又切換“自主論”話術:強調“光輝”是“印度自主設計”,而梟龍則是“中巴山寨產物”。
![]()
可事實是,“光輝”的發動機來自美國通用F404,雷達是以色列EL/M-2052,彈射座椅為英國馬丁·貝克,航電系統則是法國公司提供的,甚至機身複合材料的成型工藝都依賴法國達索技術。
![]()
反觀梟龍Block3,不僅搭載中國國產KLJ-7A有源相控陣雷達(探測距離170公里,可同時跟踪數十個目標),還整合了PL-15E超視距導彈(射程145公里),國產化率超80%,且已出口阿塞拜疆、緬甸等多國,實戰中更曾擊落過印度米格-21。印度用“萬國牌”戰機貶低“自主化程度更高的梟龍”,無異於用借來的道具,吹噓自己拙劣的演技。
![]()
“42年磨一劍”的光輝:為何越“自主”越不靠譜?
印度對“光輝”的“自主驕傲”,源自1983年立項時的願景——打造一款“100%國產化”的第三代戰機,替代老舊的米格-21。可42年過去,這款戰機卻成了印度軍工“眼高手低”的代名詞:原定1990年首飛,拖延至2001年才實現;2011年獲得“初始作戰許可”後,又用9年才交付首批戰機;截至2025年,僅裝備30架MK1型,且出勤率低到“印度空軍重大行動中從未露面”——2019年印巴邊境空戰、2025年“辛多爾行動”中,“光輝”都躲在機庫“保養”,反而讓“陣風”、米格-21、蘇-30MKI沖在前線。
![]()
印度斯坦航空(HAL)給出的“自主化率59%-70%”,不過是自欺欺人的數字遊戲。 2021年印度國家審計部門曾指出,“光輝”存在53處重大缺陷:機身底部護板、機翼加強條頻繁出現應力裂紋,飛控系統在高機動狀態下會突發“黑屏”,甚至起落架強度不足導致無法滿載起飛。
![]()
更諷刺的是,印度曾計劃為“光輝”研發國產“卡佛里”發動機,耗時30年、耗資超10億美元,最終因渦輪葉片斷裂、推力不達標等問題宣告失敗,只能重新回過頭來向美國採購F404發動機,且交付週期受美國製裁政策限制——所謂“自主”,不過是給進口部件套了個“印度組裝”的殼。
![]()
對比梟龍的發展路徑,更能看清印度的差距。梟龍從2003年首飛到2020年推出Block3型,僅用17年就完成從“入門三代機”到“三代半戰機”的迭代,且每一代都針對實戰需求優化:Block1解決“有無問題”,Block2強化多任務能力,Block3直接升級有源相控陣雷達和超視距導彈,而“光輝”42年來仍在解決“基礎可靠性”問題——2023年迪拜航展,“光輝”因航電黑屏緊急返航。
2024年訓練墜毀後,印度至今未公佈調查結果。
2025年迪拜墜機,連“零零彈射座椅”(零高度零速度可彈射)都失效,暴露的不僅是技術缺陷,更是印度軍工體系“重宣傳、輕研發”的積弊。
![]()
可見,那些隨意編寫又被戳穿的虛假數據、自相矛盾的甩鍋言論,非但沒成為反思的契機,反而成了“贏學”升級的素材——印度用一場徹頭徹尾的事故,證明了自己“無論慘到什麼份兒上,都能說服自己贏了”的獨特本領。
![]()
騙自己的背後:印度為何執著於“贏”的幻覺?
印度對“光輝”的迷之自信,本質是國防工業薄弱與民族主義情緒碰撞的產物。作為二戰後獨立的大國,印度始終渴望通過“自主軍工”證明自身實力,可長期依賴進口武器的現狀,讓“光輝”成了承載這一期待的“精神圖騰”。
從莫迪政府提出“印度製造”戰略,到HAL每年宣稱“光輝產能將翻倍”,再到印媒偽造數據“證明光輝領先”,本質上都是在為“軍工自主”的幻夢續命——哪怕現實是“光輝”外銷已無可能(印媒《歐亞時報》承認“迪拜墜機徹底打擊潛在買家信心”),哪怕印度空軍飛行員寧願開老舊的米格-21,也不願駕駛“光輝”(印度空軍內部調查顯示,飛行員對“光輝”的信任度僅28%)。
![]()
這種“贏學”思維,早已滲透到印度軍事決策的方方面面。 2019年印巴空戰中,印度米格-21被梟龍擊落,飛行員被俘,卻宣稱“擊落巴基斯坦F-16”;2025年“5·7空戰”,印度陣風戰機被殲-10C擊落3架,卻封鎖戰損消息,禁止法國達索公司檢查殘骸;如今“光輝”墜毀,又將責任甩給“美國發動機故障”“巴基斯坦地勤動手腳”——印度似乎永遠學不會正視問題,只會用“贏”的幻覺掩蓋自身的短板。
![]()
可軍事工業從不是“嘴炮”能堆出來的。中國從殲-10到殲-20,用30年實現從“追趕”到“領先”,靠的是腳踏實地攻克發動機、雷達等核心技術;巴基斯坦與中國合作梟龍,靠的是“需求導向、循序漸進”,不貪大求全,只聚焦實戰性能。
而印度“光輝”項目42年的折騰,證明了一個道理:沒有完整的工業體系支撐,沒有科學的項目管理,再宏大的“自主”口號,也只能淪為“摔機也能贏”的笑話。
![]()
當印度媒體還在為“光輝比梟龍強”爭論不休時,阿塞拜疆已在納卡衝突勝利日閱兵中展示了剛接收的梟龍Block3;當印度還在偽造殲-15墜機數據時,中國殲-35已開始海試,即將與殲-15形成“高低搭配”。
![]()
印度的“贏學”或許能騙得了自己,卻騙不了國際市場,更騙不了戰場——畢竟,戰機的性能不是靠嘴說的,而是靠實戰、靠可靠性、靠出口訂單證明的。這場“光輝”墜毀引發的鬧劇,終會成為印度軍工發展史上的一頁笑談,提醒著所有渴望“自主”的國家:腳踏實地才是唯一的捷徑,自欺欺人只會離目標越來越遠。
![]()
消息來源:北京日報11月22日報導《航空專家:印度戰機墜毀可能因控制系統問題或操作失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