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向前 民生向暖|讓基本公共服務更加“公平可及”

發展向前 民生向暖|讓基本公共服務更加“公平可及” -

製圖:彭章霞

公共服務關乎民生、連接民心。“十五五”規劃建議圍繞“穩步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作出部署,明確提出“建立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評價標準”“加強縣域基本公共服務供給統籌”等要求。

完善公共服務體系是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的必然要求。全國中小學(含教學點)互聯網接入率達到100%,隨處可見的社區食堂讓老年人吃飯更方便,社保服務逐步延伸到農村居民身邊……“十四五”以來,我國採取一系列有力措施保障和改善民生,注重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

也要看到,與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相比,公共服務資源配置效率和供需適配度還有待提高,區域、城鄉、人群之間的基本公共服務水平仍有差距,基本公共服務的均衡性和可及性需要進一步增強。

要讀懂“穩步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首先需要把握相關原則要求。‌這裡的“基本公共服務”強調的是保障人民群眾基本需求,而“均等化”突出的是注重機會均等和結果相對均等。因此,基本公共服務針對的並非所有服務,“均等化”也並非簡單地“平均分配”。

當然,基本公共服務的範圍和標準並非一成不變,而是會隨着經濟社會發展而不斷提質擴容。就目前來看,仍需完善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制度,進一步健全國家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動態調整國家基本公共服務標準,促進區域間服務標準銜接。

大多數居民在享受公共服務的過程中,往往關注的是自身的“體感”。因此,穩步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就要把“公平可及”的政策理念轉化為實打實的行動。比如,通過改革進一步消除政策措施的痛點堵點,讓農業轉移人口、靈活就業者等群體平等地享受教育、醫療、社保等服務。

提高基本公共服務質量和水平,既需要增加財政支出,也需要創新方式方法。便捷、低成本的數字化工具可以縮小使用者之間的“能力鴻溝”,數據要素的流通應用則為“機會平等”創造更多可能。因此,加快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有助於實現數據和信息的高效流動,推動更多公共服務向基層下沉、向農村覆蓋、向邊遠地區和生活困難群眾傾斜。

“穩步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是一項長期艱巨的任務,既等不得,也急不得。梳理近年政策脈絡可以發現,國家對此早有布局。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到2035年“基本公共服務實現均等化”。如今,“十五五”規劃建議延續推進思路,為公共服務建設工作提供了科學指引。也就是說,穩步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增強基本公共服務均衡性和可及性,要注重“穩步”,應當堅持分類指導、系統施策,明確工作的步驟和重點。

“道阻且長,行則將至。”圍繞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大事小情,堅持做好每一次便民服務,紮實推出每一項惠民政策,群眾的“福利單”和“明白卡”將更加清晰、更為細緻、更有保障,發展成果也將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中國經濟網評論員 臧夢雅)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開放投稿,原創評論、理論文章可發至cepl#ce.cn(#改為@)。詳見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徵稿啟事

分享你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