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廢棄物也能成循環經濟 自動化取纖、打造低碳製程

過去採收鳳梨後的鳳梨葉片,成為農業廢棄物,只能焚燒或是堆肥,可能會造成環境負擔。現在透過最新的自動化取纖技術,鳳梨葉不再只是廢料,而是搖身一變成為高附加價值的環保紡織品原料。屏東九如鄉的農會攜手工研院,將鳳梨葉纖維應用在紡織製程中,從帽子到西裝外套,成功打造低碳、抗菌的鳳梨纖維產品,成為邁向永續農業的重要一環。

每年三月就是鳳梨的盛產季節,屏東更是全台鳳梨的重要產區,不過,當鳳梨採收完後,這些鳳梨葉該何去何從。資深記者劉俐均:「這是採收鳳梨完所剩下來的鳳梨葉,過去是會做堆肥或者是只能焚燒處理,可能會造成一些環境的負擔,不過現在透過這台機器將鳳梨葉取出纖維,就可以成為紡織品中不可或缺的原料。」將葉片一一放在儀器上,透過自動化取纖,等於是將鳳梨葉抽絲剝繭,把裡頭富含纖維的成分保留。九如鄉農會主任陳國政:「第一部分是我們的葉子主要的輸送入口,這邊的轉軸就是把它第一個部分,沒有刮取好的果皮,還有還沒刮乾淨的部分,做一次的然後刮除的部分,從進料到出料就是30秒以內,它就會把那個纖維完成。」工研院與農場業者共同研發的,鳳梨葉自動化取纖機,每小時可以處理大約150公斤的鳳梨葉,提升提取纖維的效率,從2024年初啟用,目前已經累積回收30噸的鳳梨葉,預計未來每年目標是要處理800公噸鳳梨葉片,產出8公噸的鳳梨纖維。剛取出纖維得先曬乾,大約1到兩天後,就能出貨到紡織廠,做成紡織品。將鳳梨纖維抽絲取紗,接著做禁入紡織工程,從帽子到西裝外套,都可以看到鳳梨纖維的身影。紡織業執行副總謝煥麒:「取纖的過程再取完以後,我們將會把這些纖維送到北部的紡織廠,我們的有些的那個品種的纖維,它比較細緻,我們可以做比較細緻的一個衣服的使用,那有的纖維比較粗,我們就可以把它使用成,作為包袋類的產品,所以說其實不同的纖維,進到了我們的紡織的階段,我們會透過設計的方式,讓這樣子的一個循環的材料能夠適得其所。」九如鄉農會總幹事龔泰文:「這個就是混了10%的鳳梨纖維的羊毛西裝,這個穿起來就很保暖。」回收有機工法種植的廢棄鳳梨葉,經過低碳紗線製程,再造紡織纖維,利用鳳梨葉纖維低碳排以及堅韌特性,研發出台灣特色而且環保的紡織材料,品質也相對提高。九如鄉農會總幹事龔泰文:「這個鳳梨纖維,它是可以抗菌可以通風,那像這種衣服穿起來可以保暖,又不會很熱,那這個尤其是這種帽子,帽子的話一般傳統的帽子你戴起來,這個熱氣都會逼在裡面,都會遮陽抗紫外線以外,但是這個可以通風。」台灣鳳梨收穫面積大約7200公頃,年產量有將近38萬公噸,過去這些廢棄鳳梨葉數量相當可觀,而透過取纖維技術,鳳梨葉纖維提取率可以達到1%,讓這些農業廢棄物循環再利用。九如鄉農會總幹事龔泰文:「末端的生產成本還需要去降,纖維才跟國際有競爭的競爭力,那我們現在這個鳳梨纖維的機器,可以把直接可以開纖,就直接可以去混棉花或者羊毛,就可以去紡紗出來了,所以在全世界我們做到這個獨步的技術了。」而鳳梨葉片取纖之後,除了製成紡織品之外,像是剩餘的殘渣料,也可以再產製成酵素,達到100%循環利用。九如鄉農會總幹事龔泰文:「整個鳳梨都是寶,除了果實以外酵素很豐富,再來是葉片的纖維,它是全世界金鑽17號,抽起來是最優秀的一個纖維,這個我們就增加鳳梨的附加價值。」廢棄的鳳梨葉片,也能翻轉出高經濟價值的成衣製品,永續循環概念,正在農地中漸漸發酵。


標題:農業廢棄物也能成循環經濟 自動化取纖、打造低碳製程

聲明: 本文版權屬原作者。轉載內容僅供資訊傳遞,不涉及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請立即告知,我們將儘速處理。感謝您的理解。

分享你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