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基金報記者 吳君
在首隻外資公募基金髮行後2個月,貝萊德基金馬不停蹄上報了第二隻公募產品——貝萊德港股通遠景視野混合基金,佈局港股市場的機會。
作為全球最大資產管理公司之一,截至今年6月底,貝萊德(BlackRock)全球資產管理規模約9.5萬億美元(約等於61萬億人民幣)。其全資公募基金公司在今年6月獲批開業,首隻公募產品貝萊德中國新視野8月底首發,募集規模近67億元。
最近貝萊德發表文章,以主動投資對抗市場不確定性,關注中國四大領域投資機會,包括新能源、科技推手、國潮品牌和醫療外包。
貝萊德基金第二隻基金正式上報
投資港股通標的
證監會網站最新資訊顯示,11月3日,貝萊德基金上報了一隻新的公募基金產品——貝萊德港股通遠景視野混合型證券投資基金,目前進度處於接收材料的階段。
這是繼今年7月貝萊德基金上報首隻外資公募基金後,時隔4個月再度出手,向證監會申請第二隻公募基金產品。
從這隻新申報的基金的名稱來看,主要是通過港股通渠道投資港股市場的,和第一隻貝萊德中國新視野混合基金一樣,這次應該也是一隻主動管理的權益類基金。
按照港股基金的要求,貝萊德港股通遠景視野混合型基金的核心倉位應該會佈局港股投資標的,把握當前低估的港股市場投資機會。由此可見貝萊德基金當前比較看好港股市場的機會。
從港股市場的走勢來看,恆指從今年2月的31183.36點階段高點,一路震盪下跌,截至11月3日收盤報25024.75點,相較當時的高位已經跌了近20%。總體來看,恆指年初至今跌幅為8.10%。
而且今年港股的網際網路板塊跌幅更大,恆生科技指數從今年2月18日的11001.78點開始,大幅下挫,曾經一度跌至5769.65點,截至最新收盤報6273.44點,較當時的高位幾近腰斬,年初至今的跌幅達到25.55%。
今年上半年,貝萊德基本主動型股票環球新興市場團隊基金經理在接受中國基金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看好三個主題的投資機會,一是內需,二是雙迴圈,三是新能源,這三個主題是長遠有持續性的。“我們抱著靈活的態度做資產分配,因為不同市場有不同的標的,比如A股是內需、產業鏈的一些標的,港股及美股有很多網際網路公司。”
實際上從貝萊德集團的情況來看,他們在港股就有很多投資動作,近期頻頻出手。
據港交所披露的資訊,比如在10月29日,貝萊德以每股48.94港元均價買入490萬股蒙牛股份,持股比例從4.96%上升至5.08%。
泰格醫藥獲貝萊德於10月26日在場內以每股平均價150.9116港元增持11.84萬股,持股比例由6.99%增持至7.08%。
招商銀行獲貝萊德於10月21日在場內以每股平均價65.5964港元增持278.55萬股H股,持股比例由4.99%增至5.05%。
貝萊德基金今年首發外資公募基金
震盪市下新基金建倉較為謹慎
作為全球最大的資產管理公司之一,截至2021年6月30日,貝萊德(BlackRock)全球資產管理規模約9.5萬億美元(約等於61萬億人民幣)。所從事的業務類別涵括股票、固定收益投資、現金管理、替代性投資、不動產及諮詢策略,值得注意的是,貝萊德旗下擁有ETF指數基金品牌“安碩iShares”。
貝萊德一直非常重視中國市場,在中國開展業務超過15年。2020年4月1日,基金管理公司正式放開外資股比限制,貝萊德在當天就遞交公募基金設立申請。
去年8月,貝萊德拿下公募基金牌照,證監會網站釋出《關於核准設立貝萊德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的批覆》,貝萊德基金成為國內首家外資100%控股的基金公司。
今年6月,貝萊德宣佈其在中國境內獨資公募基金公司獲批開業;緊接著,在今年8月底,貝萊德基金髮行了首隻外資公募基金——貝萊德中國新視野混合基金;9月初該基金宣告成立,首募規模達到66.813億元。
這隻基金成立於今年9月7日,執行不到2個月時間,資料顯示,截至10月29日,貝萊德中國新視野混合A的累計淨值為0.9981元,成立以來微虧0.19%。實際上,最近A股市場波動十分劇烈,9月中旬以來上證指數從3700點的位置震盪下跌,到10月底在3500點附近,總體來看,該基金跑贏了指數,在波動劇烈的市場中體現出穩健的建倉情況。
以主動投資對抗市場不確定性
看好中國四大領域投資機會
最近,貝萊德也在其微信公眾號釋出文章《以主動投資對抗市場不確定性,關注中國4大領域投資機會》。
貝萊德在文章中提出,為什麼主動投資比以往更有意義?
“儘管市場充滿波動,但我們仍然看好中國市場的投資機會,並希望通過主動投資,積極把握超額收益。”貝萊德表示,信心主要來源於幾個方面:一是中國市場的資本開放,二是改革是一個需要不斷平衡的過程,三是提升對政策的理解有助於投資,四是用主動投資對抗市場的不確定性。
具體來看,第一,中國市場的資本開放。中國金融市場正日益向境外投資者開放,並在全球基準中獲得了一席之地,其市場重要性可見一斑。受今年監管加強,經濟增速放緩的影響,今年夏季流入中國市場的境外資本有所“降溫”。但貝萊德認為,政策制定者有望在巨集觀寬鬆和微觀緊縮政策之間取得平衡,在保持經濟穩定的同時,為可持續增長奠定基礎,從而吸引投資者。
第二,改革是一個需要不斷平衡的過程。回望中國的改革歷程,一直是在向前邁進和重新評估的過程中逐漸開展的。當前的重點是解決結構性問題,即使這樣可能會造成短期的影響,但從長期來看是有益的。最終希望實現擴大機會、促進公平競爭的目標,使小企業也能獲得平等的發展機會。
第三,提升對政策的理解有助於投資。政府的關鍵優先事項還是會一如既往地開展,例如為鼓勵發展未來產業建立各項機制。對投資者來說比較有挑戰的是如何解讀政策、理解政策,在兼顧戰術措施與戰略目標的同時,從中得出投資結論。
第四,用主動投資對抗市場的不確定性。監管層面的變化會對市場基準中的行業龍頭產生較大影響,因此貝萊德認為在可預見的未來,由此引發的波動可能仍會保持較高水平。在此背景下,如果想獲得超越基準水平的回報,那麼主動選股的意義將尤其突出。
貝萊德還表示,重點看好科技、工業和新消費領域湧現的投資機會,主要包括四個投資主題:一是新能源,二是科技推手,三是國潮品牌,四是醫療外包。
編輯:艦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