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效開會、AI氾濫?企業兩大難題正在悄悄拖垮生產力。(圖/取自免費圖庫Pixabay)
記者吳立言/綜合報導
在生成式AI風潮席捲全球、企業拼效率求轉型的當下,兩個看似相反卻常同時出現的問題,會議過多與AI濫用,正悄悄拖垮組織的生產力與創造力。
根據知名會議平台的統計報告,高達71%的高階主管認為公司內部「大多數會議效率不佳」,而其中更有92.4%的重複性會議(recurring meetings)根本沒有設定結束時間,導致會議拖延、無限擴張,壓縮員工處理實質工作的時間,形成辦公室的「隱形時間黑洞」。日本心理學博士榎本博明也點出,部分企業管理者習慣「藉由頻繁開會來掩飾自身決策力不足」,甚至將責任分散到團隊中,一旦出錯便能卸責,卻讓整體效率越來越低。
與此同時,AI工具雖被寄予厚望,實際使用情況卻呈現兩極化。有員工因自動化功能節省時間、快速整理資料,但也有約35%的受訪者指出,他們的團隊在過度依賴AI後,反而出現了「創造力下滑」、「判斷力轉交給演算法」、「結果不可信」等現象,甚至因為無法正確解讀AI輸出的資料,讓決策品質下滑。
為此,不少企業開始進行文化調整。電商平台Shopify就在內部實施了一項「會議成本提醒系統」,每當員工創建會議邀請時,畫面會自動顯示出該場會議大約需花費的公司人力成本(以出席人數及平均時薪計算)。此舉促使團隊開始反思,「這場會議真的值得嗎?」此外,Shopify每週還有固定「無會議日」,讓員工專心進行深度工作,提升整體專注力與工作成就感。
另一方面,企業在導入AI時也需審慎規劃用途與角色。例如,AI非常適合用於會議記錄、自動彙整重複性資料、初步寫作草稿等,但若在戰略性判斷、人資篩選、創意設計等高風險場景完全仰賴模型,反而可能導致風險升高與人才流失。
專家也,若企業希望真正擺脫「假效率」的陷阱,關鍵在於從內部文化與工具使用方式著手調整。首先,會議應該是有價值的溝通,而非一種例行公事。每場會議都必須有清楚的議程與結束時間,參與人數也應控制在必要範圍內,並定期檢討其實際效益,才能避免資源被無效討論消耗。其次,AI工具的角色應被正確定位──它能處理大量重複性任務、加速資訊整理,卻不該被視為決策者或創意來源。企業在部署AI時應謹慎設定用途,避免過度仰賴,導致判斷力下滑或責任模糊。最根本的是,領導者本身必須具備承擔決策的能力與勇氣,而不是把錯誤歸咎於「會議沒共識」或「AI建議錯誤」。唯有如此,組織才能重建高效運作的節奏,真正將會議與科技導回正軌。
無論會議還是 AI,其本質都是工具。工具的價值,取決於怎麼用。企業若能化繁為簡、用得其所,才能在資訊爆炸與技術快速更迭的時代中,守住效率與創新這兩大命脈。
標題:公司天天開會還愛用AI?統計研究警告:無效開會小心拖垮企業!
聲明: 本文版權屬原作者。轉載內容僅供資訊傳遞,不涉及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請立即告知,我們將儘速處理。感謝您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