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30日),一汽大眾第3000萬輛整車在長春下線,成為國內達成這一成績的首家乘用車企。
從1991年一汽大眾生產第一輛汽車,到2004年突破100萬輛,用時13年;從100萬輛到2014年第1000萬輛下線,用時不到10年;從1000萬輛到2020年第2000萬輛下線,用時不到6年;從2000萬輛到3000萬輛,用時5年多。
中國一汽總經理 劉亦功:一汽大眾第3000萬輛整車下線,既體現了我國具有超大規模市場的強大優勢和旺盛活力,也展現了我國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一流營商環境,進一步堅定了跨國企業在中國持續投資布局的信心。
大眾汽車集團董事會成員 貝瑞德:從2026年起,我們將與一汽大眾共同推出超過10款新能源車型,我們正在持續強化本地研發能力,深度融入中國的創新生態。
合資車企加速新能源及智能化轉型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相關負責人表示,一汽大眾第3000萬輛汽車下線,充分說明以德國大眾為代表的跨國公司正在加速與中國市場同頻發展。
今年以來,多家合資車企正在加速新能源、智能化的轉型,也就是大力發展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與此同時,不少合資車企還在積極構建“技術輸入+本土自研+生態共建”的新發展模式。此外,還在加速推進國際化戰略,塑造中國製造業高質量出海的新形象。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有關負責人表示,如今的跨國車企正在與中國本土創新科技供應鏈企業深度合作,密集推出基於本土研發的智能電動車新產品,可以說,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受矚目的汽車科技創新前沿陣地。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常務副會長 付炳鋒:合資企業完全可以堅定投資信心,實施長期戰略,加快構建適配中國市場的發展模式,並依託中國完善的產業鏈與活躍的創新生態,在全球提升產品競爭力,實現“中國創造,反哺全球”的目標。
(來源:央視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