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萬億的英偉達,給全世界上了一課

昨天(美國時間10月29日日),很多人都在說見證歷史。英偉達市值突破5萬億美元,全世界僅此一家。

5萬億美元,什麼概念?

如果對比市值,相當於7個騰訊,13個阿里,26個拼多多。

如果折現,能買下全球前十的芯片公司後,還能剩下不少。

如果刮彩票,天天刮,天天中,一天一億美元,大約要137年。

但英偉達的市值增長,比刮彩票還要快。 2023年5月,破萬億。 9個月後,破2萬億。 3個月後,破3萬億。從3萬億到4萬億,用了410天。而從4萬億到5萬億,只用了113天。同時,英偉達CEO黃仁勳也身價暴漲,成為全世界第八有錢的人。

你看,前後不到3年,英偉達就創造了新的歷史。真的,真的讓人震撼不已。

震撼之餘,一個巨大的困惑隨之而來:

既然AI芯片這行業這麼賺錢,為什麼我們好像只看到英偉達在賺錢?那些本該瓜分這塊大蛋糕的對手呢,又在哪兒?

帶著這些疑惑,我做了些研究。越來越有種強烈的感覺。

英偉達能有今天的成就,不是偶然。而是一家企業,用近20年時間,從零構建起堅實的護城河,成為全球第一的史詩故事。

看懂英偉達的故事,或許也能給很多企業家和創業者,一些啟發和思考。

就讓我們先從那個最基礎的問題開始。

01

英偉達到底有沒有對手?

有。非常多。而且,個個都是頂尖高手。

放眼望去,我們至少可以數出三位重量級的“競爭對手”。

比如,AMD。它和英偉達在半導體領域,是幾十年的老對手。論技術、論經驗,都絕對是最有資格和英偉達掰腕子的玩家。

比如,英特爾。它是曾經的“芯片霸主”。製造能力強,客戶基數大。

比如,谷歌。它幾乎有無限的資源,和世界頂尖的AI團隊。而且,還在研發自己的專用AI芯片。

你看,這三家巨頭,哪個的名頭不是響徹全球?

但是,這也讓問題變得更尖銳了:牌桌上明明都是高手,但籌碼,卻似乎都在一個玩家手裡。

到底是為什麼?

02

為什麼好像英偉達“一家獨大”?

先說答案,因為英偉達用一套系統,以極高的“遷移成本”,牢牢鎖住了它的客戶。

你可能會說,那是因為英偉達的芯片,最快最好。

嗯,通常來看,“英偉達的GPU芯片最快最好”,很符合大眾的直覺。但實際上,這個回答不夠嚴謹。

什麼意思呢?我想請你跟我一起開個腦洞,想像這樣一個場景。

AMD的CEO,蘇姿豐。走進了OpenAI的辦公室,給CEO薩姆·奧特曼,提出了一個非常誘人的提議。 AMD有一款全新的GPU芯片,比英偉達的B200,性能高出30%,價格還便宜一半。

如果你現在是薩姆·奧特曼,這份“訂單”,你簽還是不簽?

要我猜,大概率,薩姆·奧特曼不一定會簽。至少他會非常、非常地猶豫。

為什麼呢?一個更便宜、更高效的選擇擺在眼前,都不能讓他心動呢?

因為價格只是整個環節裡一小部分。在商業技術投資裡,要從TCO框架(總體擁有成本)考慮。不光包括最直接的標價,還有各種間接和隱藏成本。

如果光比較價格,AMD優勢很大。

比如英偉達的高端芯片A100、H100,單個成本25000美元到40000美元,而AMD高端芯片價格在25000美元左右。

但更重要的,是隱藏成本。它們才是影響OpenAI決策的關鍵因素。

假如,OpenAI真的從英偉達換到了AMD,會發生什麼?

直接說結論,最主要的人力成本、代碼遷移成本、運營成本,和機會成本,都會大幅增加。而任何一項變化,都可能直接決定生死。

你想想,換了平台,那上千名頂尖工程師怎麼辦?他們過去十多年的經驗,難道要一夜清零,從頭再學嗎?這得是多大一筆培訓賬?還有那數百萬行代碼,怎麼辦?那可不是簡單的“複製粘貼”啊。

可能,你會問,這換個平台能有多難呢?我不太懂專業技術,請允許我試著打個比方來解釋一下。這就像你要把南方的荔枝種到北方。不是說你挖走就行,還要做大量的研究、測試,花上大量的時間。 AI就是這樣,而最後能不能成,還說不准。

另外,換平台期間,意味著要同時運營維護兩套完全不同的平台。這裡面的成本,很可能翻倍上漲。

最要命的,也是最大的風險,是機會成本太高。

AI這個賽道,分秒必爭。如果為了換個平台,而導致研發落後,或是模型發布晚了幾個月。那麼,很可能就從行業領導者變成追隨者。這裡面,還沒算上遷移出問題的情況。完全不敢想像。

所以,在把各種直接成本、間接成本相加後,就達成了“鎖定供應商”的結果。

說白了,就是我從軟件到硬件,全部跟你牢牢綁定。長遠看,反而是AI公司的最優解,因為它在未來的合同時間內,不用為硬件擔憂。

現在,再回頭看AMD那份“性能高30%,便宜一半”的訂單,還覺得香嗎?

答案是否定的。硬件上省下的幾百萬美元,比起可能高達數十億美元的遷移成本和潛在戰略風險,微不足道。

到這,你應該發現了,英偉達真正鎖住客戶的,並不是它的硬件。而是一個看不見摸不著的“牢籠”。

那就是被稱為“英偉達護城河”的CUDA。

03

被叫作“英偉達護城河”的CUDA,是什麼?

CUDA全名叫Compute Unified Device Architecture(統一計算設備架構)。說白了它是一套讓程序員更好用英偉達GPU的編程工具。

對於不太懂技術的人來說,這部分有點複雜。下面我盡量簡單說清楚。

要理解CUDA,得先知道什麼是“編程模型”。

我打個比方。

過去的計算機,主要靠CPU(中央處理器)運算。 CPU像一個米其林三星大廚。手藝高超,什麼菜式都能做。但問題是,他一次只能炒一道菜。如果遇上飯點高峰期,爆單是常有的事。

這叫“串行計算”。程序編程必須按順序執行,上一個任務完成才能做下一個,適合邏輯直觀、小規模的任務。遇到復雜的任務,效率就會不足。

而GPU(圖形處理器)不同,他不像大廚,而像一個擁有成千上萬個小工的“超級廚房”。每個小工負責的東西不一樣,可能A切菜,B洗菜,C炒菜,D甜品……最後匯總到超級廚房。如果要給一萬斤土豆削皮,那個大廚可能要削到手斷,而這邊上萬個小工可以同時開工,瞬間完成。

這叫“並行計算”。能同時處理多個任務,整體縮短時間,大大提高運行效率。

但是,這裡還有個問題。

這成千上萬個小工,雖然人多力量大,但是他們很“笨”。必須要有人告訴他們,A你去切菜,B你去洗菜,C你去炒菜……否則,廚房會亂成一團。說白了,必須要有一個統一的指揮,能命令那些小工高效協作幹活。

而英偉達的CUDA,就是那個總指揮。有自己的一套指揮語言,精準協調每個核心,完成任務。

做個類比,就像一台相機,硬件非常厲害。想要用好,你要懂光圈、快門、ISO等專業知識,對大多數人來說,門檻太高了。於是,廠商想出了“智能場景模式”,比如運動模式、延時模式等等。你拿到相機,再也不用懂那些專業知識,只要會按一個鍵,就能拍出好照片。

CUDA就是GPU的“智能場景模式”。開發者不用專門研究GPU的架構,也能高效完成編程任務。簡單來說,就是讓更多人能用上GPU的強大算力。

2006年,CUDA的問世,直接改變了英偉達的命運。

以前,GPU主要被看作用來渲染畫面的“遊戲顯卡”。 CUDA出現後,顯卡就能被用在科學運算、物理模擬等領域。

這就意味著,以後的客戶不光是遊戲公司,各種搞科學研究、技術研發的,都可以服務。

黃仁勳的心裡堅定著一個想法:使用CUDA的人越多,這項技術成為標準的速度就越快,就越可能找到新的應用。

於是,英偉達在過去近二十年裡,專心做了一件事:圍繞CUDA建立了一個龐大、繁榮的生態系統。

跟競爭對手相比,英偉達做這件事,早了將近十年。

如果說,英偉達的GPU是AI時代的“電腦主機”。那麼,CUDA就是AI時代的“Windows系統”。

想想看,幾十年來,為什麼技術上可能更優秀,還免費的Linux,始終不能在個人桌面市場撼動Windows的統治地位呢?

答案,不是系統本身,而是生態。

因為Windows上那個龐大的應用生態太強大了。從微軟的office,到Adobe,再到各種行業專用的軟件,都跟整個生態密不可分。試想一下,一家需要用到很多專業軟件的企業,在買Windows許可證,和重新培訓員工的成本之間,會做怎樣的選擇呢?答案,不言而喻。

CUDA,就是這樣,它有著無比龐大的應用生態。對很多企業和個人來說​​,這是必選項,

有過統計,到目前,全球有超過450萬開發者在用CUDA開發。而在2020年的時候,這個數字還是180萬。 CUDA工具包每月的下載量,高達數十萬次。

現在,我們再來复盤下整個邏輯:開發者使用CUDA,創造更多項目和應用,推動CUDA成為行業標準,高校教授CUDA,畢業生掌握技能,企業把CUDA列為招聘條件,更多開發者學習CUDA。

到這,你應該看明白,CUDA為什麼能成為英偉達的護城河?因為佈局夠早,逐漸產生強大的生態慣性。而這也是競爭對手無法撼動。

你看,企業真正的護城河,往往是靠標準、習慣和社區共同搭建。

如果我們現在再回頭看AMD給OpenAI的那份提議,你就會發現,壓根就不是成本問題。說白了就是風險太大,根本沒必要換。

現在,大家是不得不用。而在一開始,英偉達面臨的卻是“沒人想用”。

04

一場無人看好的“豪賭”,成就今天的英偉達

2006年,CUDA問世後,無人在意,矽谷和華爾街都不看好。

到了2008年,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英偉達股價曾暴跌80%以上,市值40億左右。就連英偉達內部,都對CUDA的未來存在分歧。是不是所有GPU都要支持CUDA?

同時,研發CUDA付出的代價也很大。

英偉達第一款支持CUDA的GPU,是G80。為了開發這款芯片,英偉達花了整整4年時間,成本高達4.75億美元,佔了那4年總研發預算的三分之一。

這還只是“一個”支持CUDA的GPU。

那時候,真的是生死存亡之際。

怎麼辦?

黃仁勳想了個辦法:砸錢。重點往學校和科研機構砸錢。

他通過捐錢、捐設備的方式,讓CUDA進入高校,先培養教育和科研領域的用戶。另外,還在全球設立各種CUDA研發中心、教學中心、開設教學課程等。那時候,每年砸在CUDA上的研發成本有5億美元之多。

儘管費盡人力、物力、財力,CUDA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不被看好。 2013年初,很多投資分析師都認為,只有放棄CUDA,回歸PC遊戲核心業務,英偉達股價才能漲。甚至,有人質疑,黃仁勳這CEO還能不能乾了。

現在來看,英偉達的CUDA,就是在賭。何況,他還賭對了。

為什麼CUDA能從無人看好,變成香餑餑?因為學過CUDA的畢業生畢業進了科技企業,CUDA的社區資源和代碼庫越來越豐富。到2015年,全球已經有800家大學開設CUDA課程。隨著時間推移,CUDA的使用場景,從高校普及到了醫療、商用等更多場景。

至於跟人工智能領域“牽手”,可以說,純屬“巧合”。

2012年,斯坦福大學發起的一場全球性AI圖像識別競賽上,多倫多大學的一個三人小組,交出了一個叫AlexNet的AI神經網絡,贏得冠軍。而且,準確率比第二名高出41%。

怎麼做到的?這個團隊說,用的是2塊NVIDIA GTX 580 GPU,而他們也是整個比賽里,唯一一個用CUDA訓練神經網絡的隊伍。

那時候,谷歌也注意到這個團隊。他們發現,AlexNet之前只用兩塊GPU顯卡,得到的效果跟谷歌用16000個CPU訓練出來的幾乎相同。

很快,整個行業都意識到,GPU是支撐AI的最佳硬件。而英偉達,很可能將成為AI發展的關鍵。

現在我們都看到了,英偉達確實成了AI發展的最大核心。

05

英偉達的對手們,一點辦法都沒有嗎?

一旦理解了CUDA,再看英偉達的那些競爭者,就會發現,他們的每一步都被英偉達死死限制。

我舉幾個例子。

比如AMD,它選擇開源。

它研發了一個名為ROCm的開源平台,目標就是取代CUDA。但是沒,它就像是“AI時代的Linux”,免費,開源,有技術潛力,更便宜。但對用戶來說,遷移成本太高。

比如英特爾,它選擇細分賽道。

英特爾很聰明,直接承認英偉達在AI高端市場遙遙領先。所以,英特爾把它的Gaudi系列芯片,定位在企業級推理和中小型模型訓練這些細分市場。但這也意味著,英特爾放棄了AI芯片市場裡最賺錢的部分。

比如穀歌,它選擇正面硬剛。

Investopedia有過報導,英偉達在賣GPU中的毛利率大約為80%,業內叫它“英偉達稅”。為了不交高溢價,谷歌從2015年開始自研,內部使用名為TPU的算力生態。相比之下,TPU跟谷歌內部平台深度綁定,影響不了英偉達的地位。

所以你看,那些巨頭對手們,都不是簡單的比拼性能,而是拼戰略。都在想辦法繞過CUDA,繞過英偉達。

但至少目前看來,無人能撼動。

所有挑戰者都在繞著山走,這本身,就是對這座難以攀登的高山,表達最崇高的敬意。

最後的話

呼。說完了。英偉達從無人看好,走到今天的萬眾矚目。這一路,真的讓人無比震撼。

我看到網上有人表示擔心:英偉達漲這麼高,太誇張了,會不會是泡沫?它會不會是第二個思科。

這裡簡單提一下,2000年有個互聯網泡沫時期。當時的思科是互聯網硬件供應商,最高時,估值超過其遠期市盈率的150倍。但在泡沫破滅後,一落千丈。

實際上,他們有根本差異。

思科面對的是“一次性”的建設市場。當早期互聯網完成“鋪設管道”,思科的增長自然停止。而英偉達面對的,是一個不斷增長的市場。至少在現在看來,AI還在成長,那麼這場“軍備競賽”還看不到終點。

更重要的是,英偉達的客戶,是微軟、谷歌、Meta等全世界最不差錢的巨頭。對他們來說,購買英偉達的芯片,不是選擇,而是在AI時代活下去的必需品。

這說明,英偉達有著一個需求持久、客戶穩定、護城河更深的長期市場。

當然,未來會發生什麼,我們誰也無法預料。可能某一天,突然有種新的算法出現,可能讓GPU也變得不重要,從而改變整個遊戲規則也說不准。

但至少在當下,我們可以從英偉達身上,學到非常重要一課。

你的護城河,是什麼?

不是在糾結,“我的產品是不是比對手更好、更快、更便宜?”而是要問:“我的產品,有沒有一個讓客戶離不開的生態系統?”

其實,英偉達的五萬億美元市值,就是對這個問題最響亮的回答。

它證明了那個在商業世界,最簡單,也最重要的核心邏輯。

最深的護城河,不是用價格和性能堆出來,而是要讓你變得無可替代。

祝你,早日找到你的護城河。

參考資料:

1、《吳軍·矽谷來信》第244封信丨凡事都要專注——AlphaGo的核心芯片TPU解析

2、《蔡鈺·商業參考3》072 | 英偉達如何成為AI芯片巨頭

3、Nvidia 正式成為一家價值 5 萬億美元的公司/隨著該芯片製造商繼續在人工智能領域取得重大進展,其股價已突破 211 美元。

4、AMD提高AI芯片價格,有信心與Nvidia競爭

5、儘管開發者計劃得分較低,為何 NVIDIA 仍然佔據主導地位,

6、200萬註冊開發者,突破無數

7、超越 Nvidia,英特爾推出 Gaudi 3 芯片以實現具有成本效益的 AI

8、無與倫比的基礎設施優勢可以推動谷歌在人工智能開發領域領先於 OpenAI

9、從思科到英偉達:過去科技泡沫的教訓

10、英偉達革命

11、使用深度卷積神經網絡的 ImageNet 分類”(NIPS 2012)

觀點/ 劉潤主筆/ 海鹽/ 歌平版面/ 黃靜這是劉潤公眾號第2760篇原創文章。未經授權,禁止任何機構或個人抓取本文內容,用於訓練AI大模型等用途

分享你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