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一言掀起千層浪,Stellantis前 CEO唐唯直言,這家全球第四大車企或將被拆分。車企之間的整合能夠發揮協同效應,但這個由橫跨歐美兩大洲的多個擁有眾多品牌組建起來的集團,目前正在遭遇重重危機,難道會應了“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句話?】
撰文|張大川、編輯|禾 子
在去年12月份卸任Stellantis的全球CEO的 職位後,曾經以控制成本而名噪一時的唐唯實並沒有閑着,並且提出了石破天驚的論斷:Stellantis 可能正面臨被拆分的風險。
當前,Stellantis擁有14個全球汽車品牌。如果再算上其入股的國內新勢力零跑汽車,其則擁有15個品牌,品牌數量遠超全球排名第一的豐田。之所以擁有這麼多的品牌,主要是因為Stellantis本身就是一個龐大的聯盟,其基本構成是法國PSA(標緻雪鐵龍)和FCA(菲亞特和克萊斯勒合併而成)所構成。而PSA在唐唯實時代還在2017年整合了通用汽車的歐洲業務,把歐寶和沃克斯豪爾兩個品牌收入麾下。
唐唯實的言論並非空穴來風
對於車企來說,業務的整合能夠帶來協同效應,並顯著降低企業的運營成本。之前在通用汽車手上長期虧損的歐洲業務,在被唐唯實整合進入PSA的體系後就迅速實現盈利,其實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但是事情總歸沒有絕對性。按照唐唯實的說法,Stellantis內部分別代表法國、意大利和美國的三方之間的平衡會被打破,而下一步,公司將會重新被分裂為PSA(法國)、菲亞特(意大利)和克萊斯勒(美國)三個部分。
為什麼這個情況可能發生呢?
從市場效應來看,當前以北美市場作為大本營的克萊斯勒賺錢效應肯定更加明顯。一方面,克萊斯勒旗下的品牌和車型多為SUV和皮卡,這些車型利潤率遠高於歐系車企擅長的轎車。另一方面,美國經濟表現明顯強於歐洲,在一定程度上,美國消費者的購買力也強於歐洲的消費者。此外,特朗普政府對於進口到美國市場的汽車課以較高的關稅,這使得出口到美國的整車的利潤率被進一步擠壓。綜合多種因素綜合來看,為了能夠獲取利益最大化,那麼公司肯定需要加大在北美的投資,而這會直接讓原來的克萊斯勒部分受益。
或許事實就是如此。首先,接替唐唯實出任集團CEO的安東尼奧・菲洛薩,之前除了擔任Stellantis的首席質量官外,還兼任了北美分部首席運營官。這足以說明其在北美的業績得到了董事會的認可。並且,他之前的職業生涯長期在南美洲度過,這也表明他明顯對美洲市場更加熟悉。他上任之後,承諾在Stellantis利潤最高的市場美國投資130億美元。種種跡象都顯示,未來Stellantis會把重心向美國市場傾斜,在美國市場優先投放更多新車型,並且持續擴大生產。那麼在這種情況下,原來屬於菲亞特和標緻雪鐵龍的人員肯定會有所不滿。按照新老闆公布的規劃,無論是從新車型投放還是確保工作崗位來看,歐洲公司將可能被邊緣化。
Stellantis面臨選擇
除了投資重心發生轉移外,歐洲和美國截然不同的市場情況,也註定了Stellantis未來分開或許更好。
在美國市場,隨着特朗普取消電動車補貼,美國新能源汽車銷售將出現明顯回調。包括通用和福特汽車最近都有放緩電動車投資的跡象,同時在持續加碼大排量燃油車。如果想要維持美國業務的盈利能力,就勢必需要將企業的利潤持續投入美國市場,開發更受北美消費者青睞的大排量SUV和皮卡。而事實上,安東尼奧・菲洛薩也就是這麼做的。在他上任的頭幾個月時間裡,他就重啟了被唐唯實試圖取消的Hemi V8f發動機,同事他還取消了前任力挺的電動Ram 1500 REV皮卡在內的多個純電動項目。
而反觀歐洲,雖然各方對於電動車在短時間內全面取代燃油車存在一定的質疑,但是歐洲的各種補貼政策明顯傾向於電動車,且歐洲消費者的環保意識明顯更強,這使得歐洲車企大力推進電動車落地依然是主要選擇。因此如果要打贏歐洲市場,Stellantis就需要在電動車上下苦功夫,甚至做好和中國電動車在家門口打價格戰的準備。這就需要集團將北美業務產生的利潤調往歐洲市場,用於持續進行電動車的更新換代。而考慮到目前中國電動車的成本優勢,對於任何一家歐美車企來說,要在電動車領域迎頭趕上,還是需要花不少的力氣。
而根據Stellantis的財報顯示,未必能同時在多個賽道上發力。今年上半年,該集團出現了巨額虧損。今年上半年,Stellantis全球總銷量為269萬輛,同比下滑8%;營收同比下滑13%至743億歐元;凈虧損達到23億歐元。短期內將主要力量聚焦在一個方向,從商業角度上來看,肯定是一個更為明智的選擇。在企業利潤高企的時候,那麼大家都能分到一杯羹,無非就是誰多吃肉,誰多喝湯。但是眼見Stellantis開始進入虧損的狀態,而且這個狀態短期難以扭轉,那麼各方之間出現矛盾也就不足為奇。面對這種情況,企業整合之後的協同效應,會被各自完全不同的發展戰略所抵消。
中國車企或成Stellantis部分業務的白衣騎士
按照唐唯實的說法,未來Stellantis的美國部門將在美國市場上擁有更大的話語權。原本屬於克萊斯勒車企的克萊斯勒、道奇、吉普和 RAM 等品牌將得到更多的資源。對於表現較為疲軟的歐洲業務,則不排除出售一部分給中國車企的可能。而這或許是一眾皆大歡喜的結果。
Stellantis的美國業務,隨着安東尼奧・菲洛薩戰略的貫徹,應該會成為最大的贏家。但是,相關的戰略必然會招致強勢的歐洲工會的強烈反彈,甚至引發法國和意大利政府的不滿。基於這樣的情況,如果中國資本加入,能夠很好地緩頰各方的對立情緒,不僅能夠幫助Stellantis盤活現有的資產,同時也能夠讓所在地政府和員工的利益得到保留。
對於外界盛傳的“接盤俠”東風和奇瑞,同樣也不會是輸家。如果可以趁着Stellantis內部調整而購入幾個歐洲本土品牌,那麼對於在歐洲乃至全球市場的布局將起到非常關鍵的作用。吉利能夠快速崛起成為自主品牌頭部陣營的車企,與收購沃爾沃後獲得的技術和品牌力的支撐密不可分。當前,吉利/領克等在開拓歐洲市場的過程中,沃爾沃的經銷商網絡也起着關鍵作用。當前,東風旗下的嵐圖還有奇瑞汽車都剛剛完成了在港股的上市,擁有了港股的殼資源。因此,無論是從融資角度,還是從擴展全球業務的角度,收購一些知名度較高且還有一定體系能力的歐洲品牌絕對是一筆划算的買賣。
點評
當前情況下,如果硬要把從美國發跡的克萊斯勒和來源於歐洲的菲亞特和PSA硬綁在一起,意義已經不大了。雖然拆分看上去較為殘酷,但是能夠讓各個品牌聚焦在各自優勢市場,進而實現利益最大化。Stellantis當前的情況,為一些過於追求規模效應而收購合併的企業敲了一個警鐘,如果各自業務沒有很強的黏性和互補性而牽強整合成龐大的跨國集團,這條路恐怕就很難走通。
(本文系《禾顏閱車》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