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奇症狀:歌聲成了“疼痛開關”
59 歲的葉阿姨從未想過,自己的身體會和“諜戰片劇情” 扯上關係。
2016 年,她在遼寧綏中縣的醫院先後接受了宮內節育器取出術和子宮次全切手術,術後偶爾的小腹隱痛,起初被她當作正常的恢復反應。
變化發生在近兩年。葉阿姨發現一個奇怪的規律:只要手機外放歌曲,下腹部的痛感就會明顯加重,還能隱約聽到“迴聲”,可一旦關掉手機,不適便會漸漸緩解。
反複試驗幾次後,一個荒誕的念頭在她心里扎了根—— 當年手術時,醫生肯定在她子宮裡裝了監聽器,而手機信號就是激活它的開關。
尤其是播放廣場舞歌曲時,這種“被監聽的疼痛” 來得格外強烈,讓她越發堅信自己的判斷。
![]()
檢查風波:“囊性迴聲” 引發的誤解
為了證實猜想,2025 年1 月7 日,葉阿姨特意去另一家醫院做了彩超檢查。
報告上“左附件區2.7×2.4CM 小囊腫(囊性迴聲)、盆腔少量積液” 的描述,在她看來成了最有力的“證據”—— 她固執地認為,“囊性迴聲” 就是監聽器在影像上的顯現。
面對醫生“這只是常見囊腫,和監聽器沒有任何關係” 的解釋,葉阿姨根本聽不進去。
她覺得所有醫生都在串通隱瞞真相,這份檢查報告反而堅定了她維權的決心。
其實從醫學角度看,這樣的誤解本可避免:子宮內潮濕缺氧,還有腐蝕性體液,電子設備根本無法長期存活,更別說實現“手機激活” 的功能;而“囊性迴聲” 本質是液體構成的囊狀結構,和監聽器的物理屬性截然不同,稍有醫學常識便能區分。
法庭交鋒:證據才是硬通貨
帶著這份“證據”,葉阿姨將當年的醫院告上了綏中縣法院,要求取出“監聽器” 並賠償損失。可法庭上的交鋒,很快讓她的猜想失去了立足之地。
法院調取了完整的手術記錄,反复比對後未發現任何異常操作;2025 年的彩超報告更是明確顯示體內不存在金屬異物。
法官耐心解釋民事訴訟中“誰主張,誰舉證” 的原則:既然聲稱存在監聽器,就需要提供證據證明其存在,以及與當年手術的關聯性,而非要求醫院證明“不存在”。因拿不出有效證據,一審法院駁回了她的訴求。
不服判決的葉阿姨上訴至葫蘆島中院,二審庭審中還特意現場演示“放歌腹痛”,甚至有專家出庭科普:“小囊腫就像身體里長了個小水泡,對健康影響不大,更不可能是監聽器。”
但最終,法院仍以“舉證不能” 為由維持原判。
![]()
網友熱議:荒唐背後的理解與理性
案件曝光後,網友們的討論呈現出理性與共情的交織。有網友調侃“這腦洞比科幻片還大,要是真有這技術,諾貝爾獎早該頒了”,也有人疑惑“手機放歌怎麼能檢測監聽器,實在想不通原理”。
但更多聲音透著理解:“阿姨的猜想雖然離譜,但腹部疼痛是真實的,她只是在給這份痛苦找個解釋”。 “老一輩缺乏醫學知識,遇到不懂的問題容易往極端想”。
還有普法派網友藉此事科普:“打官司不是講故事,證據才是關鍵,’不能排除’不等於’確實存在’”。
事件啟示:科學與關懷缺一不可
儘管兩次敗訴後,葉阿姨仍對疼痛原因存有困惑,但這起離奇案件給所有人上了生動的一課。
從科學層面看,醫學常識的普及刻不容緩。像“盆腔積液”“卵巢囊腫” 這類女性常見的生理或病理現象,若能以更通俗的方式傳遞給大眾,比如把“囊腫” 比作“臉上的小粉刺”,或許就能避免類似誤解。
而從醫患溝通角度,醫生不妨多當“醫學翻譯官”,用患者聽得懂的語言解釋檢查結果,少一些專業術語的堆砌。
更值得深思的是對他人困境的包容。面對看似荒謬的觀點,與其一味嘲諷,不如多一份同理心—— 那些離奇猜想的背後,可能藏著對未知的恐懼和對痛苦的無助。
正如網友所說,化解誤解的不僅是科學證據,還有溫暖的傾聽與耐心的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