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和伊朗之間的軍事對峙不是新鮮事,早從上世紀80年代就開始了影子戰爭那種模式,雙方通過代理人打來打去,避免直接上手。但2025年6月,這事升級成了真刀真槍的直接碰撞,持續了12天左右,從以色列的先手空襲到伊朗的反擊導彈雨,再到美國插手停火,暴露了不少軍事上的門道。
說白了,這場衝突的核心是核問題和導彈威懾,以色列覺得伊朗核計劃快到臨界點了,必須搶先下手,而伊朗靠導彈庫存和代理網絡硬扛。
先說背景,這不是一時衝動。以色列情報部門長期盯伊朗核活動,2025年5月底,國際原子能機構報告說伊朗有夠造九枚核彈的濃縮鈾,丰度60%,離武器級就差一步。6月12日,原子能機構通過決議,認定伊朗違反核不擴散義務,伊朗馬上回懟,說要啟動第三個鈾濃縮廠。
軍事上,以色列覺得這是生存威脅,總理內塔尼亞胡公開講,伊朗在武器化上走得太遠了,得先發制人。伊朗那邊,革命衛隊和導彈部隊早就進入警戒,庫存導彈據估計有幾千枚,主要從中程彈道導彈起步,技術源頭是朝鮮和巴基斯坦的轉讓,根子是蘇聯老飛毛腿,慣性制導,射程遠了精度就掉,但夠打面積目標。
以色列的開局是典型的閃擊式空中戰役,6月13日凌晨,出動200多架戰機,包括F-35和F-15,五波攻擊,扔了330多枚精確彈藥,目標鎖定納坦茲鈾濃縮廠、阿拉克重水堆、帕爾欽基地,還有孔達布、庫姆、霍拉馬巴德這些導彈和指揮點。軍事亮點是聯合行動,不光空中轟炸,還有特種部隊滲透,用無人機和狙擊清除關鍵人物。
伊朗革命衛隊總司令薩拉米、總參謀長巴蓋里、副司令拉希德、核機構前頭頭阿巴斯、科學家塔赫蘭奇,全在這次行動中掛了。哈梅內伊的顧問沙姆哈尼重傷,第二天在德黑蘭醫院沒了。這操作跟以色列歷史上一脈相承,像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先炸阿拉伯聯軍飛機,避免被動挨打。
伊朗防空網當時就崩了,以色列戰機在德黑蘭上空飛來飛去,沒多少攔截。原因之一是伊朗S-300系統老舊,電子戰被以色列壓制。原子能機構評估,納坦茲地面設施毀了,離心機受損,核計劃倒退一兩年。但以色列沒全覆蓋地下設施,後來求美國給GBU-57鑽地彈,就是為了打深埋目標。
從軍事效率看,以色列這波突襲毀了伊朗部分導彈庫存和指揮鏈,削弱了飽和攻擊潛力。要知道,反導系統貴得要命,一枚箭-3攔截彈上百萬美元,以色列存量有限,先幹掉敵方發射源頭是最實惠的防禦。
伊朗的反擊從13日晚上開始,主要靠中程導彈和無人機。發射了200多枚導彈,上百架無人機,革命衛隊聲稱擊中150個以色列目標。但實際效果一般,以色列箭-3和大衛投石索系統攔截率90%以上,箭-3還在大氣層外實戰首秀,高度超100公里。大衛投石索比美國愛國者強,以色列甚至計劃把愛國者轉給烏克蘭。
伊朗導彈多是老技術,精度隨距離衰減,碎片落地時像流星,但沒造成大破壞。到15日,以色列報告只有22枚導彈或碎片落地,13死、400傷。無人機慢,威脅小,以色列預警系統強,民眾疏散及時,傷亡控制住了。
從實力對比看,以色列空軍和情報佔優,伊朗導彈量大但質一般。伊朗沒強大空軍,防控系統在開戰頭天就挨重創,以色列戰機如入無人之境。伊朗代理網絡如真主黨、胡塞,本該多線牽制,但這次沒全動,可能是以色列先手打疼了指揮中樞。
軍事上,這暴露伊朗依賴不對稱戰法的弱點,導彈庫存再多,也扛不住持續消耗。相比1991年海灣戰爭,愛國者對飛毛腿攔截率才20%,現在反導進步大,接近90%,科技差距拉開。
衝突持續到6月24日停火,美國作用關鍵。特朗普6月13日在社交發帖,敦促伊朗談核協議,不然繼續挨打。國務卿魯比奧說美國沒參與以色列襲擊,但警告伊朗別碰美國資產。後來美國B-2轟炸機扔鑽地彈,幫以色列打福爾多和伊斯法罕核點,但特朗普說設施“抹平了”,情報卻顯示推遲伊朗核計劃一兩年,沒全毀。
停火後,伊朗核設施沒新輻射泄漏,以色列說行動是“完全協調”美國的。軍事上,美國補了以色列鑽地能力的短板,但整體看,美國想用以色列打伊朗核,但不想卷太深,保持伊朗殘血制衡沙特和土耳其,這叫離岸平衡。
結果呢?伊朗傷亡1000多,包括高層,以色列20-30死。伊朗核和導彈計劃重創,生產鏈斷,需從1990年代重啟。以色列空襲持續兩周,基本清零伊朗遠程打擊手段,但付出經濟代價,股市跌,民眾疲憊。軍事啟示是,先發制人有效,但反導不是萬能,資源耗盡就麻煩。伊朗學到教訓,可能延長導彈射程,投資超音速武器。以色列證明了情報和特戰配合空襲的威力,但地下設施仍是難題。
說到底,這不是單純打仗,而是生存博弈。以色列搶先下手爭取時間,伊朗硬扛求威懾。未來,外交斡旋關鍵,美國態度定調。但軍事上,雙方都沒全勝,教訓是飽和攻擊難防,先毀源頭是王道。中東這地方,衝突總循環,但科技進步讓下次更狠。希望停火持久,別再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