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素輝帶領學生晨讀。通訊員 攝
【名片】
胡素輝,女,中小學高級教師,1996年8月參加工作,現任教於湘潭縣排頭鄉黃荊坪中學。她紮根鄉村教育29年,深耕教學、潛心育人,以溫暖與堅守抓實家校共育,護航鄉村學子成長,曾獲湘潭市優秀班主任、湘潭縣十佳班主任等榮譽,深受學生、家長信賴。
【日誌】
11月12日,星期三,晴。
這兩天孩子們期中考試,下周就要開家長會了。我十分期待與這屆“同盟軍”的第一次見面。
我一直認為,家與校、家長與老師是命運共同體,因最核心的紐帶——孩子的健康成長與未來發展而緊密聯繫在一起。
他當了22年的班主任,我考的是第十屆新生研究生班。我了解與“and Allied”合併的重要性。現在長會員,自然和父母是聯盟最好的機會。
每個學期我都召開家長會,家長都到得齊,這讓我特別感動。尤其是去年有次家長會,現在想起來仍會動容。
當時只想着選一個周五,開完會後方便家長接孩子回家,沒提前關注天氣,結果當天一場暴雨不期而至。看着又急又大的雨勢,我站在辦公室門口暗自後悔“真是選錯了日子”。
可當我推開教室門的那一刻,眼眶頓時濕潤了:除了一名學生的近80歲奶奶實在不便未能到場,其他家長竟然全部到齊。有人渾身濕透,褲腳還在滴着水;有人一手抱着年幼的孩子,一手緊緊攥着用塑料袋層層包裹的筆記本,生怕被雨沾濕;還有位父親剛從工地趕過來,頭上的安全帽都沒來得及摘,臉上還帶着些許疲憊……沒有一句抱怨,大家默默找位置坐下,擦乾臉上的雨水,拿出紙筆準備聽會。那份對孩子教育的重視、對我工作的支持,讓我至今想起都心頭一暖。
開會前,我讓家長們看孩子給他們寫的信《爸爸媽媽我想對你說》。許多家長讀着讀着就紅了眼,說:“這些話孩子平時從沒說過。”後來,我又給他們播放《我們能陪伴孩子多久》的短視頻,很感人,有家長悄悄抹眼淚。
家長和孩子的關係更近了,和老師的關係也會更近。會上,我說的都是家長想聽、孩子需要的實在話,開會時沒人低頭看手機,都拿着筆認真記。平時,我始終把孩子的事、家長的需求放在心上,請他們放心託付。
比如,每屆學生畢業留下的閑置雨傘,我攢了二三十把收在教室,下大雨時就送到沒帶傘的孩子手裡;孩子不方便去食堂打開水,我就利用課間空隙把水儲好方便孩子取用;周六的晚上,我經常給英語基礎薄弱的同學免費補習,帶着他們攻克難關……這些其實堅持下來並不難,只要想着“如果這是我的孩子,我會怎麼做”,就有了行動指南。
在鄉村,很多家長外出務工,一年才回一次家,家校聯繫群里的動態就是他們了解孩子的窗口。我幾乎每天都會往群里“曬動態”:早自習讀書的視頻、晨跑時整齊的隊伍、晚自習埋頭學習的模樣,還有孩子們課餘圍坐討論問題、主動找老師請教解難題的畫面;作業方面,我會把書寫工整、思路清晰的優秀作業拍下來發群里,就連手抄報的字跡、寢室疊好的被子,也都會記錄下來分享。家長最愛看這些真實的日常,總能在裡面找到自家孩子的身影,也能直觀看到孩子的狀態。
我跟家長打交道,從不用“老師”的架子,都是像跟同事、朋友聊天一樣的口吻。我總跟家長說:“有意見直接提,我不是聖人,肯定有做得不好的地方,你們說對了,我就改。”這份坦誠,讓我們的溝通沒有壓力。家長發的信息,不管是問孩子情況、提建議,還是閑聊,哪怕自己當時沒看到,當天也一定會回復。碰到一些好的教育素材,我也會加些自己的感受發到家長群里。
我相信,家校共育從來不是單向付出,是我和家長的“雙向奔赴”。讓我暖心的是,因為這份信任,很多家長都親切地叫我“姐姐”,哪怕學生畢業了,還是習慣這麼叫。這份親近也更讓我明白:只要真心對孩子,家長都會願意成為我們的“同盟軍”。
說到底,家校共育哪有什麼“秘籍”?不過是我對家長掏真心,家長對我寄予信任,我們一起為孩子使真勁。往後,我也會繼續抱着這份真心和責任,和家長一起,把孩子的教育之路走得更穩、更暖。
(湖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周陽樂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