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特朗普大概是全球政治舞台上最具爭議的人物之一,他總能以出人意料的方式把輿論攪得沸沸揚揚。最近,特朗普又一次引起了我們的關注。在一次接受美國媒體採訪時,主持人把話題迅速導向了一個極為敏感的領域——那就是中日兩國的外交風波,日本首相高市早苗發出的錯誤涉台言論。然而,特朗普則選擇了一條異於常規的路徑,話鋒一轉,把矛頭指向了美國的盟友們。
(特朗普在表態中沒有對華施壓)
在被問及“中國是不是我們的朋友”這一充滿預設立場的問題時,特朗普並沒有選擇直接攻擊中國,反而坦言:“我們的許多盟友也算不上是我們的朋友,他們在貿易上占我們的便宜,比中國還要更多。”
很難說這是他的真實想法還是別有用心,因為這似乎是一種暗示:先不管中國是不是美國的朋友,那些自稱為美國盟友的國家,也未必真心實意。
這一言論無疑讓不少人感到意外。要知道,美方經常強調與盟友一道對抗戰略對手,但特朗普此番言論,等於是對這種框架的“叛逆”。事實上,如果細究這些話所傳達的信息,它可能不僅僅是在“貶低”盟友,更像是為自己今後的外交政策預留了一個空間。
那麼問題來了,特朗普是否真的對華態度緩和?若只看他的一段話,確實容易讓人產生這種錯覺,但進一步分析,情況或許並不如表面那般簡單。必須看到此人行事風格的兩面性。
從報道中我們可以發現,雖然特朗普嘴上放軟,但美國政府對台海局勢的刺激態度,仍舊頑固如故。這顯然和緩和無關。美國務院繼續高調宣布致力於維護台海和平,反對任何單方面改變現狀的行為,而這不過是給“台獨”勢力傳遞出的曖昧信號。
(外交部稱,敦促美方停止損害中美關係)
中方對此當然也不客氣,立刻表示台灣問題是中國核心利益中的核心,是中美關係的紅線之一。
外交部發言人林劍對此一口氣提出三項要求,分別是敦促美方恪守一個中國原則和中美三個聯合公報,第二,停止縱容支持“台獨”,第三,停止損害中美關係和台海和平穩定。
這不僅是原則問題,更關乎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對美國的“虛情假意”,中國方面早已提高警惕。
能看得出來,特朗普還是老樣子,明面上給外界一種想和中國好好發展關係的樣子,但是轉頭就對台海問題妄加評論,實在是無法讓我們徹底對他放心。
實際上,自特朗普再次上台後,美方就一直在背地裡乾著挑釁中國的勾當。
(美國眾議院“中國委員會”中的議員)
近日,美國國會的“中國委員會”又來橫插一杠。這個所謂的跨黨派機構,炮製了一份報告,聲稱中國通過控制關鍵礦產市場,把經濟武器化。這種指責我們並不陌生,尤其是在中美貿易緊張氣氛持續發酵的情況下。然而,這樣的做法,卻更像是極力遮掩自身施壓政策不當結果的“障眼法”。
值得注意的是,該報告提到希望通過總統行政命令的方式來擴大對稀土行業的操控,這無疑是一種令人擔憂的激進行徑。對於這樣近乎“詆毀”的行為,倫敦金屬交易所還專門發聲予以駁斥,表明其運作依據的是英國法律,而非任何外來的臆測和影響。
儘管美國不斷通過種種方式,試圖遏制中國的戰略擴展,但必須指出,一個國家的真正實力從來不是通過打壓他國來證明的。
長期以來,美國堅持通過挑釁和毫無根據的攻擊,來維護其在國際社會中的霸主地位,然而,時代的潮流早已不是一家獨大便可主宰的。特朗普或許一方面表演着“對華緩和”的姿態,另一方面卻陰險地加速激化矛盾。無論如何,對於中美關係的未來,我們在保持冷靜觀察的同時,也要做好應對任何挑戰的準備。
(要時刻保持對特朗普的警惕)
從特朗普到拜登,再到特朗普,無論是誰坐在白宮裡,中美關係的謎題似乎從未簡單過。特朗普的最新表態,可能真是出於一種全新的戰略調整,也可能僅僅是個煙霧彈,為自己贏得更多的外交迴旋餘地。不管怎樣,這種言辭上的“柔軟”和行動上的“強硬”讓我們始終無法掉以輕心。
因此,中國需在不動如山的戰略定力下,以靈活多變的策略應對。我們既要堅定自己的核心立場,又要善於見招拆招,積極保持與國際社會良好的溝通和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