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BBA不再“驕傲”

傳統外資豪華品牌在中國市場的黃金時代,或正面臨終結?寶馬、奔馳、奧迪與保時捷的光環,在燃油車時代幾乎與“豪華”同義。但時移世易,一場由電動化與智能化引爆的市場劇變,讓這些昔日的標杆正陷入一場深刻的格局重塑。

外資豪華,光環不再

最新銷量數據顯示,寶馬前三季度全球累計銷量為179.59萬輛,同比增長2.4%;其中第三季度全球交付58.83萬輛,增幅達8.8%。然而,寶馬在中國市場的表現卻呈現反差,第三季度在華交付14.71萬輛,同比微降0.4%;前三季度在華累計銷量為46.4萬輛,同比下降11.2%,中國也成為寶馬全球唯一出現銷量下滑的市場。

梅賽德斯-奔馳面臨的挑戰更為嚴峻。該品牌第三季度全球銷量為52.53萬輛,同比下滑12%;前三季度累計銷量為160.16萬輛,同比下降9%。尤為突出的是,奔馳第三季度在華銷量同比大幅下降27%,為12.5萬輛;前三季度在華累計銷量為41.8萬輛,跌幅達18%,中國仍是其全球市場中下滑最為嚴重的市場。

保時捷同樣未能倖免,前三季度全球交付21.3萬輛,同比減少6%。在其關鍵市場中國,累計銷量僅3.2萬輛,降幅達26%。奧迪前三季度全球累計銷量為119.11萬輛,同比下滑4.8%,其中三季度全球銷量39.71萬輛,同比下降2.5%。奧迪方面,並未公佈在華銷量表現,但通過一汽奧迪和上汽奧迪的銷量表現,大致能看出奧迪在華銷量有所回暖:一汽奧迪前三季度銷量為5.8 萬輛,同比增長13.5%;上汽奧迪9月終端銷量5700 輛,同比增長90%。

圖片來源:蔚來汽車

與傳統外資豪華品牌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本土新能源豪華品牌正迅速崛起。 2020年,BBA在華合計銷量約為227.8萬輛(含進口車),佔據整體市場九成市場份額,而到2024年,中國新能源(600617)品牌在這個領域的份額從早兩年的個位數漲至約20%。今年以來,問界、蔚來等新勢力品牌月銷量屢創新高,持續衝擊傳統豪華品牌的市場根基。

面對市場份額的持續流失,傳統外資豪華品牌不得不採取大幅降價策略。終端市場湧現“五折馬、六折豹、七折虎”現象:寶馬5係部分車型優惠超過15萬元,落地價進入30萬元區間;奔馳C級終端降幅超過40%;保時捷卡宴、帕拉梅拉等車型最大折扣可達七折。然而,大幅讓利並未能遏制市場份額的流失。

格局的重塑還體現在銷售渠道方面。曾經依靠傳統豪華品牌“躺著賺錢”的經銷商正集體轉型,陸續終止部分品牌授權,轉而投向國產新能源豪華品牌。去年,寶馬全球首家5S店停業,天津最大奧迪4S店關閉;今年初,保時捷宣布計劃到2027年前將中國經銷商數量壓縮至約100家;梅賽德斯-奔馳也計劃在2025年前關閉超過100家低效傳統4S店,並嘗試新能源直銷模式。

面對市場環境的劇變,傳統外資豪華品牌正在加速推進電動化戰略與本土化佈局。寶馬、奔馳、奧迪的新一代平台與技術相繼亮相,試圖在技術上逐步追趕特斯拉及中國新能源汽車品牌。各品牌也通過加大本土研發投入、深化與本地夥伴合作等方式,積極適應中國市場的競爭節奏。

加速落子,打響“反攻戰”

曾幾何時,以BBA為首的傳統外資豪華品牌憑藉高築的價格壁壘與強大的品牌光環,在中國市場的地位似乎無可撼動。然而,潮水的方向已經改變。

在20萬至30萬元價格區間,極氪、特斯拉Model 3/Y等車型憑藉更強性能或更高性價比,讓BBA的入門級轎車和SUV不再是年輕人接觸豪華品牌的“唯一選擇”。戰火迅速向上蔓延,在30萬元以上的核心腹地,蔚來、理想、問界等品牌以更優的空間體驗、更智能的座艙與更貼心的用戶服務,直接爭奪BBA的傳統核心用戶。甚至在70萬元以上的超豪華領域,蔚來、比亞迪(002594)仰望、尊界等中國品牌旗艦車型,也已開始挑戰曾經高不可攀的德系頂級產品。面對這場全方位的“圍攻”,外資豪華品牌不再固守陳規,而是以一場空前密集的產品反擊,宣告他們的回歸。

隨著“唯一豪華選擇”光環逐漸褪色,外資品牌必須在競爭白熱化的入門豪華市場中,以誠意與實力正面對決,競爭核心也已從單一產品轉向整個技術平台的體系化對決。

梅賽德斯-奔馳推出的純電CLA車型便是一個明確信號。該車基於奔馳MMA平台打造,已於11月5日上市,以24.9萬至29.9萬元的定價果斷切入被業內視為“最卷”的20萬至25萬元細分市場。值得關注的是,這款車並非簡單的全球車型導入,而是由中國團隊深度參與研發,首次搭載自研的MB.OS全新架構,並集成與Momenta、字節跳動等本土科技公司合作的智能駕駛系統及AI大模型虛擬助手。其直接競爭對手鎖定為特斯拉Model 3、小米SU7、極氪007等一眾車型。這意味著奔馳正在放下身段,以深度本土化的智能科技為武器,試圖在這一失守的陣地重奪話語權。

此外,奔馳還亮出其全新MB.EA純電平台,基於該平台打造的首款車型全新純電GLC已於2025年9月在慕尼黑車展前夜全球首發,支持800V高壓技術與eATS 2.0電驅系統,據悉,該車是奔馳未來三年最強電動產品攻勢的開端。

全新純電GLC同樣針對中國市場進行專屬優化,拉長軸距,配備本土化的智能駕駛與AI大模型等,計劃於2026年上市。

在產品規劃上,奔馳方面表示電動版GLB與GLA將於2026年亮相。

圖片來源:寶馬中國

寶馬的反擊基石是名為“Neue Klasse”的新世代電動車平台。作為該平台首款量產車,新世代寶馬iX3集成了BMW首創全景iDrive系統、BMW駕控超級大腦及大圓柱電池等核心技術,宣稱續航里程突破900公里。

尤為關鍵的是,其中國專屬版本進行了多項本土化改進,例如軸距加長超100毫米、座椅由上海研發團隊專門開發等,另外還與阿里巴巴、Momenta合作智能係統等進行本土智能化改進,據悉,該車海外版將於年底在歐洲啟動交付,中國版將在年內亮相,並於2026 年實現國產。

這款車不僅是一次產品更新,更標誌著寶馬下一代車型的全方位革新,其平台衍生的電子架構與控制系統將成為未來寶馬車型的核心,意味著寶馬正式邁進真正電動新時代。

奧迪的在華產品佈局也主要圍繞PPE、ADP、SSP等純電平台展開。與保時捷協同開發的PPE豪華純電平台,主要用於奧迪、保時捷等豪華品牌的中大型高端電動車型的生產,該平台首款中國專屬長軸純電車型——一汽奧迪Q6L e-tron已於2025年8月上市。該車採用全域800V高壓架構,是奧迪品牌首款搭載華為高階智駕方案的車型。這不僅是奧迪電動化轉型的關鍵落子,也開創了豪華品牌與華為深度合作智駕的先河,可見傳統巨頭在智能化浪潮中積極尋求外部頂級支援的務實態度。

此外,上汽奧迪推出了全新電動品牌“AUDI”,其基於ADP平台的首款戰略車型奧迪E5 Sportback以中型豪華純電轎跑的定位,切入20萬至30萬元價格區間,與蔚來ET5T、小米SU7、特斯拉Model 3等純電車型展開競爭。

展望未來,由奧迪牽頭開發的大眾集團SSP平台被寄予厚望,作為可擴展系統平台,SPP平台將集成電氣和電子架構,可以根據不同細分市場的需求打造車型,同時確保品牌之間必需的差異化,另外,與MEB平台相比,SSP的投資和研發成本預計將降低約30%。

基於SSP平台的首款奧迪量產車A4 e-tron計劃於2028年問世,將搭載800V快充、超700公里續航及高級別自動駕駛硬件預埋等先進技術。

值得注意的是,奥迪的智能化探索并未将燃油车排除在外。上汽奥迪A5L Sportback作为首款搭载华为乾崑智驾系统的高端燃油车型,突破了燃油车搭载高阶智能驾驶的技术壁垒。此项合作后续将覆盖一汽奥迪基于PPC豪华燃油智能平台、PPE纯电平台的产品线,展现出奥迪在全系产品中推动智能化的决心。

保時捷方面,基於PPE純電平台打造的純電動Macan和專為中國市場定制的Taycan 4已經就位,備受矚目的全新純電動Cayenne將於11月19日全球首發,併計劃於2026年上市銷售,該車基於PPE平台打造,採用800V高壓電氣架構。

縱觀此番傳統外資豪華品牌的產品佈局,其意義遠不止於爭奪市場份額。首先,這些重磅新車的推出在一定程度上是品牌形象的重塑;其次,產品是技術戰略的載體,無論是寶馬的Neue Klasse、奔馳的MB.EA,還是奧迪的PPE與未來的SSP,這些新平台是未來產品成本、性能與迭代速度的根基,其成敗關乎品牌的長遠競爭力。最後,這些產品承擔著維繫盈利基盤與探索新路徑的雙重使命,既要穩住基本盤,更要開拓增長點,為品牌的轉型贏得時間與資源。

本土化智能,重奪市場的殺手鐧?

在燃油車時代,外資豪華品牌在中國市場的運營,更像是一種“技術輸出”加“全球產品導入”的組合。憑藉技術積澱和品牌效應,將全球車型稍作調整引入國內,便能贏得市場擁戴。然而,當電動化與智能化以“中國速度”席捲而來,這種居高臨下的模式逐漸開始失效。

現如今,外資豪華品牌正在進行“技術輸出者”到“技術合作者”的角色轉變。外資品牌清醒地意識到,在智能座艙與智能駕駛這兩大決定未來體驗的核心領域,僅靠自身原有研發體係與節奏,已難以跟上中國市場的迭代節奏。攜手中國科技企業是一條不可或缺的路徑。

寶馬的佈局呈現多線並進態勢。在輔助駕駛領域,與Momenta共同開發智能輔助駕駛系統,以實現全場景、點到點領航功能,該方案預計自2026年起裝備於寶馬在華新車型。在智能座艙方面,寶馬與阿里巴巴合作開發智能座艙系統和AI語音助手。此外,寶馬還接入華為鴻蒙生態,引入數字鑰匙與HUAWEI HiCar等服務。

奥迪方面,在重要车型,例如燃油车A5L和纯电车Q6L e-tron上搭载华为乾崑辅助驾驶系统,另一方面,奥迪也与Momenta合作,将其纳入核心供应商体系。通过多元化合作的模式,奥迪期望快速补齐智能化短板,以保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保時捷則與博泰車聯深度合作,打造由中國團隊主導的“中國專屬車載信息娛樂系統”。

梅賽德斯-奔馳的投入則更進一步,不僅與Momenta聯合開發新一代智能輔助駕駛系統,還斥資13億元入股千里科技,成為其第五大股東,強化對智能化解決方案的可控性和多元性。

為彌補智能座艙交互體驗差距,奔馳與億咖通、星紀魅族合作,將把Flyme Auto車機系統引入其中國車型序列,首款搭載車型預計於2027年落地。

圖片來源:上海虹橋

如果說本土化合作是技術在“軟實力”方面的快速補強,那麼研發體系的深度紮根,則是夯實本土化戰略的“硬根基”。過去,外資豪華品牌在華研發中心多承擔適應性改進與驗證工作,如今則被賦予了核心研發職能且擁有決策自主權。

例如保時捷落戶上海的中國研發中心,是保時捷在德國總部之外的首個大規模海外研發基地,被賦予涵蓋研發、採購與質控等關鍵環節的高度自主權。這種新模式極大提升了開發效率,使原本需數年的周期大幅縮短至數月。

這一系列從技術革新到合作,再到本土化研發的變革,最終都將精準投射到產品本身,而產品能否在中國競爭激烈的市場中突出重圍,還有待時間的檢驗。

結語:

從昔日的市場主導者到如今的積極求變者,外資豪華品牌在中國市場正進行著一場“反攻”,這場“反攻之戰”結局尚難預料,但已清晰地揭示了一個事實:在現如今的中國汽車市場,任何外資品牌都無法再僅憑過往榮耀安享太平,唯有以硬核產品力、深度本土化和前瞻技術佈局來找到自己的“回歸之路”。

本文來自和訊財經,更多精彩資訊請下載“和訊財經”APP

分享你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