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亨為什麼要在“安史之亂”中篡取父皇唐玄宗的皇位?
先說結論:此時李亨倘若不爭取皇位,等待他的就只有“死路一條”。
![]()
形勢所迫,李亨不得不“爭權奪位”。
1.狂瀾既倒
隨著長安和關中的失守,締造“開元盛世”的唐玄宗走上了慈禧太后的老路——逃跑。
![]()
在宰相楊國忠的護送下,四川成了唐玄宗的第二個家。
畢竟關中與蜀地之間隔著高聳入雲的秦嶺,安祿山率領的范陽鐵騎哪怕作戰再勇猛,也只能望洋興嘆。
而且蜀地還是楊國忠的“老窩”,以此為“東山再起的根據地”再合適不過。
![]()
只不過皇帝逃跑,最苦的還是百姓。
2.恩怨糾葛
作為一代明君,唐玄宗十分擅長“馭人之道”,因此他特意選取與太子不和的人做宰相。
開元名相李林甫如此,後來的楊國忠亦是如此。
尤其是“玄武門之變”後,太子成為了大唐最高風險的“職業”。
![]()
因此楊國忠在唐玄宗的支持下,對太子李亨步步緊逼。
直到安史之亂爆發,雙方才徹底“攻守易勢”。
因為發動“安史之亂”的安祿山最重要的藉口就是——誅殺楊國忠。
在禁軍的幫助下,楊國忠徹底“下課”了。
丙申,至馬嵬驛,將士飢疲,皆憤怒。陳玄禮以禍由楊國忠,欲誅之,因東宮宦者李輔國以告太子,太子未決。 ——《新唐書》
![]()
這裡的陳玄禮是統帥禁軍的“龍武大將軍”。
隨著楊國忠的“下課”,唐玄宗與李亨的矛盾也逐漸激化。
為了進一步擺脫唐玄宗的控制,李亨最終選擇脫離“南狩”隊伍,留守關中。
而久居高位的唐玄宗也並不甘心將天下“拱手讓出”。
在去蜀地途中,唐玄宗選擇釜底抽薪。
![]()
上皇命諸子分總天下節制,諫議大夫高適諫,以為不可;上皇不聽。 ——《新唐書》
唐玄宗讓自己的其他兒子也參與進了這場對決,這也就導致了後來的永王李磷叛亂。
作為永王幕僚且寫下“我王樓艦輕秦漢,卻似文皇欲渡遼”的李白也下了大獄。
3.烏合之眾
此時大唐接連遭遇失利,無力挽回敗局的李亨也只好倉皇逃跑。
![]()
但關於他逃跑的方向,史書卻有不同的記錄。
《資治通鑑》載:太子既留,未知所適。
李亨不知道要去哪裡。
《舊唐書》載:肅宗北幸,至平涼,未知所適。
李亨只能往平涼跑。
![]()
就在這萬分危急的時刻,轉機最終出現了。
這個最大的功臣就是——安祿山。
攻占長安後,安祿山沒有第一時間乘勝追擊,甚至沒有掃平關中,而是選擇封鎖國庫,並向那些趁機偷盜國庫的人興師問罪。
這也將安祿山集團“鼠目寸光”的弱點徹底暴露了出來,為他們日後的失敗埋下了伏筆。
而與此同時,“未知所適”的太子李亨最終找到了他的盟友——朔方節度使杜鴻漸。
![]()
在朔方集團(包括名將郭子儀、能臣第五琦、謀士李泌)的幫助下,李亨成功“靈武即位”。
冕等言曰:“將士皆關中人,日夜思歸,所以崎嶇從殿下遠涉沙塞者,冀尺寸之功。若一朝離散,不可複集。願殿下勉徇眾心,為社稷計!”——《新唐書》
PS:當然,“馬嵬坡之變”的時候,唐玄宗也曾公開提出退位讓賢的想法,只不過懂的都懂。
由於此時太子李亨雖然是“天下兵馬大元帥”,但永王為四鎮節度使、盛王為廣陵大都督、豐王為西北諸路節度都使。
因此,除非李亨繼位為皇帝,否則他根本沒有辦法安撫人心。
![]()
隨著李亨順利即位,追隨他的人也從太子謀士變成了大唐重臣。
隨著李亨完成靈武即位,郭子儀和李光弼順利拿到了兵權,完成了對天下兵馬的調動。
能臣第五琦也終於可以調動大唐帝國的全部資源,喚醒這頭沉睡的獅子,擊潰一切敵人。
![]()
總結
完成靈武即位後,成為皇帝的李亨不僅安撫了捨命幫助自己的幕僚和武將,還對叛軍正式形成了攻擊合力,為大唐解決問題提供了條件。
而造成一切的罪魁禍首楊國忠最終也獲得了自己的報應,埋骨馬嵬坡。
![]()
歡迎大家在屏幕下方留下寶貴的意見,廢青工作室與您下期不見不散,部分圖片來自網絡蒐集,侵刪。
文:小昭審核:夢愚編輯
文獻參考:《二十四史》《史記》《漢書》《後漢書》《戰國策》《左傳》《春秋》《呂氏春秋》等。
本文為一點兒歷史事作者手打,未經允許,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