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高一早苗錯誤言論已經過去近兩周,11月21日,“裝死了”這麼多天的高市早苗終於發聲了,令人氣憤的是,高市早苗拒不道歉只提到中日“戰略互惠”,外交官一句話讓其打破幻想。
高市早苗發聲,但不道歉
明知踩線還嘴硬,高市早苗到底圖什麼?
11月7日那天,日本眾議院預算委員會現場氣氛不緊不慢,但高市早苗卻突然“加速”聲稱,一旦台海發生武力衝突,日本可能會認定為“存亡危機事態”,將可能引發集體自衛權。
這句話一出,等於把台灣問題和日本國家安全直接掛鈎,赤裸裸地突破了一個中國底線。
這不是一次普通的外交口誤,而是三重“第一次”,第一次日本戰後首次高調將“台灣有事”與自衛權掛鈎、第一次首次提出可能軍事介入台海、第一次首次在國會正式場合對中國發出武力威脅。
日本國會
這不是“說說而已”的問題,日本自衛隊早就不是單純的防禦力量,而“存亡危機”是《安保法案》中的最高級別。
高市早苗這番話,在外交層面就是開火試探,在歷史層面更是踩了雷,因為日本當年發動侵略戰爭時,用的也是“國家危機”的說辭。
所以,中方反應很快也很明確,外交部副部長很快就召見了日本駐華大使,直言這番話“極其錯誤、極其危險”,要求日本立即收回,這不是例行抗議,而是當面警告。
外交部嚴正交涉
可高市早苗卻選擇“裝死”,從11月7日到11月20日,整整13天,沒有道歉、沒有澄清,連一句解釋都沒有,直到G20峰會臨近,她終於露面,卻拿出“戰略互惠”四個字當擋箭牌,你說氣不氣?
面對高市突然拋出的“戰略互惠”,外交部發言人毛寧沒多廢話,只說了兩個重點:一是“戰略互惠”不是口號,是要有實際行動的。二是,如果不撤回錯誤言論,那這四個字就毫無意義。
說到底,“戰略互惠”這詞不是日本發明的,是2008年中日聯合聲明里寫進去的。
那時候,中日關係還有點基礎,雙方都想找個合作切入口,可現在,日本在台海問題上玩火,還妄想用“互惠”兩個字糊弄過去,未免想得太簡單。
中方的回應並非停留在嘴上,經濟反制已經開始了:教育部發出赴日留學風險提醒,文旅部同步發布旅遊預警,50萬張赴日機票被取消,商部叫停日本水產品進口,還暫停了牛肉貿易協商,日本電影被撤檔,中日文化論壇也被臨時延期。
這些動作可不是情緒化反應,而是精準打擊,日本旅遊、食品、文化產業對中國市場依賴度高,切在哪兒都疼,野村研究所的數據說得很清楚:中國遊客如果少一半,日本國內生產總值立馬掉0.36%,相當於2.2萬億日元。
與此同時,中國軍方也開口了,國防部明確表態:“若日方鋌而走險,解放軍將迎頭痛擊,”這不是威懾,是在劃紅線。
所以,當高市說出“戰略互惠”這四個字時,中方的態度就是:想談可以,先把話收回去,否則,別怪我們不客氣。
高市這步棋,其實是賭自己,而不是賭中國
或許大家有一個疑問,高市為什麼要在這個節骨眼上說出這樣一句看似“緩和”的話?
因為她知道,事情鬧大了,國內壓力已經擋不住了,東京首相官邸前的抗議人群喊着“道歉、辭職”,在野黨也輪番上陣指責她“把國家拖入戰爭風險”。
連日本學者都公開警告:這種言論只會讓日本成為台海衝突的火藥桶。
而她自己也明白,G20峰會馬上就要開了,總不能一直被晾在外交冷宮裡,說點“合作”的話,至少能為自己爭取一個迴旋空間。
但她又不想認錯,因為她的政治資本,就靠對華強硬來維繫,道歉了,保守派會覺得她軟,不鬆口,主流社會又接受不了。
所以,“戰略互惠”就是她想出來的“中間詞”,既不低頭,也不再升溫,問題是,這種操作在國內可能能糊弄一批人,在國際上卻是透明的。
中國看得很清楚:她不是在緩和,而是在拖時間,是想等風頭過了再繼續推進自己的對華強硬路線,而這種“邊打邊笑”的策略,中方已經見多了,不會再買賬。
高市的算盤是:說強硬話贏國內,說溫和話穩外交,可惜,現實不是她設計好的劇本。
在國內,她的言論已經讓不少選民感到不安,日本的普通民眾對戰爭記憶還在,對台海衝突也沒安全感。
一旦真陷入對抗,最先成為戰場的可能就是沖繩,沖繩反戰團體已經發聲,擔心日本會被拖入不屬於自己的戰爭。
而在國際上,她的“戰略互惠”言論不但沒贏來理解,反而讓人看清了她的兩面性。
對中國來說,這是一次赤裸裸的試探,對美國來說,這是一個不受控的盟友,對其他亞洲國家來說,這是一種不穩定信號。
更糟的是,日本媒體還在爆料,高市可能會在12月底或者元旦“參拜靖國神社”,如果這消息屬實,那將是另一場風暴的開始。
中方已經提前警告:如果日方繼續一意孤行,反制措施將升級,一切後果由日方承擔。
總之,高市早苗想用“戰略互惠”來化解風波,卻沒想到這四個字在此刻只會加劇疑問。
因為沒有道歉、沒有撤回、沒有反思,一切只是空話,中國早就看透了這套“先挑釁,再裝和氣”的套路,不吃這一套。
中日之間可以有合作,但必須建立在相互尊重、恪守承諾的基礎上,台灣問題是中國紅線,不容挑釁,玩火者,終將自焚。
高市早苗這場表演,註定不會有好評如潮的謝幕,要麼,真反省,要麼,別齣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