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小巧的智能鑰匙扣
讓阿爾茨海默症病老人
迷失在街頭的故事
不再以悲劇結尾
讓無數被阿爾茨海默病
折磨的家庭迎來了
真正意義上的團圓
這背後既是科技的創新
更是
公安機關、與媒體、社會力量一道
攜手編織平安守護網的探索歷程
2023年重陽節,武漢市武昌區曇華林露天小劇場,中央廣播電視總台《法治在線》欄目聯合武漢公安,宣布“回家的鑰匙”公益行動正式啟動。兩年過去,這把“鑰匙”已從武漢走向全國,而武漢公安作為首批試點單位,其開創性的工作模式與責任擔當,為這項公益行動的全國推廣奠定了堅實基礎。
11月5日,由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主辦的第35屆“中國新聞獎”評選結果揭曉,“回家的鑰匙”公益行動獲評一等獎。
創新試點,武漢首發
武漢公安在公益行動啟動後,迅速在全市首批九個試點開展發放工作。近百位有需求的老人率先完成了信息登記,領到了這把能幫助他們平安回家的智能鑰匙扣。其設計思路源於央視《法治在線》欄目與武漢公安在面臨社會痛點時的共同探討、反覆磋商。
這枚看似普通的智能鑰匙扣,設計思路源於對老年人外出習慣於攜帶鑰匙的研究。智能鑰匙扣內置北斗衛星定位芯片,印有專屬二維碼:當遇有老人迷路或走失,“回家的鑰匙”內置芯片可第一時間為警方和家屬定位老人所在位置;同時,專屬二維碼亦可為熱心路人幫助老人回家提供信息。與其它定位設備不同,熱心路人看到的老人信息頁面,只顯示老人所在社區名稱以及社區民警、派出所的聯繫方式,成功避免了老人隱私信息的泄露。這樣的創新,一方面可以更好保護老年人的隱私、避免被不法分子利用,另一方面也是武漢公安主動扛責,發揮派出所“主防”優勢,切實把服務轄區群眾的工作落實落細。
一把小小的鑰匙扣創造了“家人定位+路人掃碼”雙模守護系統,不僅大大縮短了找尋時間,也將平均需要八九名警力出警的走失警情,減少到只需派遣一二名警力即可處理。這種成效很快在試點社區顯現。
武漢市公安局江岸區分局塔子湖派出所民警華麗表示,設立“回家的鑰匙”申領點以來,249位老人從她這裡領到了鑰匙扣。以前每個季度都有老人走失的警情。如今,家屬可以利用手機定位尋人,民警可以直接獲得熱心人發現走失老人的第一手信息。社區內就再沒出現過老人走失類的求助警情。
武漢經驗,全國推廣
武漢公安的創新實踐,為“回家的鑰匙”行動提供了可複製的成功經驗。隨着武漢試點成功,該行動已擴展至鄭州、青島等城市。
武漢市公安局新聞宣傳部門從公益活動初期就深度參與策劃,配合央視《法治在線》欄目相繼在武昌、新洲等區公安分局組織開展了線下啟動儀式,積極溝通央視《法治在線》欄目,爭取更多產品配額;同時,聯合武漢市公安局治安支隊及各區分局,加強產品規範發放、後台數據管理,開展使用跟蹤服務。對廣大社區民警在推廣“回家的鑰匙”實踐過程中所湧現出的典型案例,新聞宣傳部門持續予以關注,專門開設宣傳版塊推出系列報道,共在武漢電視台《江城警訊》欄目製作播出《回家的鑰匙》電視專題25期,其中18期被央視新聞頻道《法治在線》欄目選播。
武漢市公安局東西湖區分局民警胡志紅更是利用網絡平台,將這把“鑰匙”送到了更多外地老人手中。胡志紅創建了“回家的鑰匙服務群”,並通過抖音賬號發布了83餘期宣傳視頻,還及時回復群友疑問,甚至深夜也通過視頻通話幫助解決技術問題。據統計,胡志紅已通過抖音賬號向全國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816位老人發放了“回家的鑰匙”。
科技溫度,雙重守護
“回家的鑰匙”不僅解決了老人走失的“生存風險”,更解開了他們的“精神枷鎖”。在以往的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家庭中,家屬常常不得不限制老人出門,甚至反鎖家門。如今,這把鑰匙扣讓老人能在安全前提下保持適當活動自由,維護了他們的生活尊嚴。一把鑰匙扣同時解決了阿爾茨海默病老人“生存風險”與“精神枷鎖”的雙重困境。
在武漢公安的率先實踐中,警務科技與人文關懷實現了完美融合。據武漢市公安局新聞宣傳處負責人介紹:“對於易走失老人的家屬來說,就算付出99.5%的努力看管老人,也會因為0.5%的失神而自責不已。‘回家的鑰匙’補足了這0.5%的概率,給了家庭十足的安全感。”
截至目前,武漢公安共免費發放“回家的鑰匙”共計3709把,累積尋回走失老人165名。
隨着“回家的鑰匙”行動在全國更多城市鋪開,武漢公安的試點經驗已成為標準模板在全國推廣。央視《法治在線》欄目攜手武漢公安用一把把“回家的鑰匙”證明:科技的溫度在於人的用心,社會的文明在於對弱勢群體的關懷。
正如武漢市公安局新聞宣傳處負責人所表示:“小小鑰匙扣,一頭連着責任、一頭連着信任、一頭連着老人們的平安。我們公安民警責無旁貸。”
編 校丨王雨馨
審 核丨陳立超
簽 發丨李光健
來 源丨警苑心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