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聯46年的衛星,突然向地球發送信號,人類為何高興不起來?

失聯46年的衛星,突然向地球發送信號,人類為何高興不起來? -

發財第一步,點贊加關注[中國贊]今天海哥和大家聊一聊,一個失聯46年的衛星,突然向人類發射信號的事情。

2012年,英國的一位無線廣播愛好者在自家後院架起天線,沒指望能接到“外星來電”,卻意外捕捉到了一個每4秒重複一次的神秘信號。這不是外星人打來的寒暄,而是一枚1965年發射、早已“失聯”的美國衛星——LES-1,突然從2700公里的高空再次開口說話。

失聯46年的衛星,突然向地球發送信號,人類為何高興不起來? -

按理說,這種“失物復得”的戲碼該讓人拍手叫好,可現實卻是科學家們眉頭緊鎖、航天機構冷靜異常。一顆沉睡46年的老舊衛星,為什麼還能說話?更關鍵的是,它為什麼讓人高興不起來?

失聯46年的衛星,突然向地球發送信號,人類為何高興不起來? -

LES-1衛星的前世今生

1960年代的太空,就像一場沒有硝煙的冷戰“秀場”。美國為爭奪太空制高點,拉開了林肯實驗室實驗衛星(LES)項目的序幕,目標直指X波段通信技術的突破與驗證。

LES-1,就是這個系列的第一代產品——一個重31公斤、外形如立方體的小傢伙,裝着當時最先進的固態放大器和光學傳感器,肩負着“跨大西洋高干擾環境通訊”的重任。

失聯46年的衛星,突然向地球發送信號,人類為何高興不起來? -

但命運總喜歡開些不合時宜的玩笑。1965年1月11日,LES-1搭乘泰坦三A火箭升空,本來應該進入高度2700公里的圓軌道,開始它的通訊實驗使命。

但火箭第三級卻卡了殼,沒能成功分離,導致衛星姿態控制失效,像個醉漢般在軌道上翻滾,徹底失去了方向。到了1967年,這顆原本寄託着高科技希望的小方塊徹底失聯,成為早期太空垃圾的“代表作”。

失聯46年的衛星,突然向地球發送信號,人類為何高興不起來? -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LES項目後續型號在技術上不斷進化——LES-5具備更強的抗干擾能力,LES-8甚至試驗了核能供電。

但這些進步的背後,也暴露出一個當時美國航天工程的核心短板:沉迷發射,忽視善後。LES-1就像一個被遺忘的實驗品,靜靜漂浮在軌道上,直到46年後,它再次發出了那一聲穿越時空的“咳嗽”。

失聯46年的衛星,突然向地球發送信號,人類為何高興不起來? -

從業餘發現到科學驗證

如果沒有2012年的那場“偶遇”,LES-1也許還會繼續在太空中默默打轉,像個無聲的幽靈。但英國無線電愛好者菲爾·威廉姆斯在237MHz頻段捕捉到的那串4秒周期脈衝,打破了沉寂。

他並不是一個人在戰鬥。全球一群無線電愛好者迅速行動起來,通過對信號的多普勒頻移進行比對,最終鎖定了這個“老朋友”的身份——LES-1。

失聯46年的衛星,突然向地球發送信號,人類為何高興不起來? -

林肯實驗室在2013年發布了一份技術報告,揭示這次“復活”的科學原理:LES-1的太陽能板可能因老化短路,導致供電系統只能間歇性啟動,而衛星本身因失控不斷翻轉。

因此當它轉到能曬到太陽的一面時,電路就偶然導通,發射器便短暫地“活”了過來。生動點說,這就像一個生鏽的開關,在陽光照射下偶爾通電,發出喀噠一聲。

失聯46年的衛星,突然向地球發送信號,人類為何高興不起來? -

聽起來有點像“太空奇蹟”,但科學家們並沒有太多浪漫情緒。相反,這次“復活”反而像一記警鐘,敲打着人類航天文明的神經。

2020年,LES-5也出現了類似的間歇信號現象。這表明,那些早期發射的衛星中,很可能還有不少“沉睡者”,隨時可能“翻身”,擾亂當前的太空秩序。

失聯46年的衛星,突然向地球發送信號,人類為何高興不起來? -

這些“幽靈信號”並非無害。除了製造通信干擾,它們還可能佔據關鍵的無線電頻段,尤其是隨着星鏈等衛星互聯網項目的鋪開,頻譜資源變得異常緊張。

一個“死而不僵”的老衛星,不僅打亂了頻譜管理節奏,更暴露了一個更深層的問題:我們真的準備好面對自己的太空遺產了嗎?

失聯46年的衛星,突然向地球發送信號,人類為何高興不起來? -

復活信號背後的太空危機

LES-1的信號像是太空中的一聲低語,提醒人類別忘了頭頂那片軌道上,堆滿了歷史的“舊賬”。根據歐盟太空監視網絡2023年的統計,地球軌道上漂浮着超過3.4萬塊直徑大於10厘米的空間碎片,小至螺絲釘,大到廢棄火箭級段。LES-1隻是一滴水,卻映出了一個即將滿溢的池塘。

這不是危言聳聽。2009年,美國銥星33號與一顆俄羅斯報廢衛星在軌道上相撞,製造出超過2000塊碎片。

失聯46年的衛星,突然向地球發送信號,人類為何高興不起來? -

這種“碰一下就炸一片”的連鎖反應早被NASA命名為“凱斯勒綜合征”——一旦達到臨界點,碎片會像雪球一樣越滾越多,最終可能導致衛星發射窗口關閉,空間站無法安全運行,甚至人類無法再進入近地軌道

面對這種隱患,聯合國雖然早在2007年就出台了《太空碎片減緩指南》,但這份文件並不具備強制力。許多早期衛星,壓根沒有考慮到“善後”問題,LES-1就是典型例子。

失聯46年的衛星,突然向地球發送信號,人類為何高興不起來? -

而如今,隨着低軌衛星數量激增,像星鏈這樣的巨型星座網絡更是將軌道資源推向飽和。殭屍衛星的“復活”,無疑是在原本緊張的頻譜上“再劃一刀”。

更尷尬的是,誰來負責這些歷史遺留問題?冷戰時期的太空競賽,強調的是“先上去再說”,至於掉下來砸到誰、發射後怎麼收尾,基本沒人管。

失聯46年的衛星,突然向地球發送信號,人類為何高興不起來? -

如今看來,這種“甩鍋式”的處理方式,無異於將問題推給了子孫後代。航天倫理不應該只講技術突破,更該講責任延續。

中國近年來的航天實踐在這方面頗具代表性:北斗系統標配離軌裝置,長征火箭終端自動減速,天宮空間站具備主動規避能力,這些都體現了“發射不是終點,善後才是文明”的理念。

失聯46年的衛星,突然向地球發送信號,人類為何高興不起來? -

全球治理與技術破局

LES-1的“復活”,從某種意義上加速了全球對太空治理的再思考。如果說過去我們是滿腦子想着“怎麼上去”,如今就必須認真思考“怎麼下來”。而這個問題,既是技術挑戰,也是治理難題。

技術層面,主動清理方案正在逐步推進。日本ASTROSCALE公司正在測試磁力捕抓系統,中國“遨龍一號”則已完成機械臂在軌碎片抓取的驗證任務。

2025年最新進展顯示,其可實現精準對接與控制性離軌操作。與此同時,英國航天局推出的Phoenix計劃,嘗試用可降解材料製造衛星,從源頭減少垃圾生成。

失聯46年的衛星,突然向地球發送信號,人類為何高興不起來? -

但清理只是表面功夫,根子還在規則。聯合國外空司提出的“零碎片倡議”雖立意良好,卻在技術標準統一、責任認定等方面舉步維艱。

中美歐三方在碎片治理標準上的博弈,反映了太空治理的多邊困境。尤其是在商業航天興起的當下,如何讓太空探索技術公司這樣的企業在享受發射紅利的同時承擔軌道清潔責任,成了新的焦點。

失聯46年的衛星,突然向地球發送信號,人類為何高興不起來? -

中國的做法值得參考。國家航天局在2025年提出的“全周期責任制”模式,要求每一顆衛星從設計之初就明確其退役路徑,並將發射許可與碎片處理能力掛鈎,從制度上堵住“發射即甩鍋”的漏洞。這一點,在國際上贏得了不少認可。

航天不是野蠻生長的競技場,而是需要規則與節制的共同空間。太空,不應成為冷戰遺產的垃圾堆,而應被視為全人類的公共家園。

失聯46年的衛星,突然向地球發送信號,人類為何高興不起來? -

LES-1的信號,像是46年前遺落在太空的一聲鐘響,終於在今天回蕩在人類耳邊。它不是祝福,也不是警告,而是一份沉甸甸的提醒:我們曾以征服者的姿態闖入太空,卻忘了留下文明的腳印。

失聯46年的衛星,突然向地球發送信號,人類為何高興不起來? -

如今,清理殘骸、重構秩序,已不只是技術問題,而是文明能否繼續仰望星空的底線。未來的太空,是垃圾場,還是花園?選擇權,還在我們手中。

看完的家人們,恭喜您離暴富更近了一步,我們下期再見[撒花]

分享你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