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迎來“小雪”節氣,這是“初雪試探、腊味登場”的時節,全國都在“腌、曬、釀”,江南尤重一口咸鮮;上海則把“醬鴨香、菜飯黃、蟹膏肥”寫進北風裡。
小雪時的一串串腊味,早已超越了單純的食物範疇。它是中國人“道法自然”的生活哲學,是寫在味蕾上的季節記憶。為什麼小雪節氣適合腌制食品?腊味會不會對人的健康帶來影響?新民晚報“節氣版·十萬個為什麼”邀請專家來講講“舌尖上的小雪”。
海報:王嘉瑋、何迪
問題一:為什麼要在小雪節氣腌制腊味?
江南是富庶的魚米之鄉。秋收冬藏,小雪前後,正是新稻入倉、湖塘起魚的豐收之後。
有了豐富的物產,才有了加工儲備的資本。無論是肥美的雞鴨、還是豐收後多餘的豬肉都需要一種方式將其美味延續至整個冬季。腌制,便是對這方土地慷慨饋贈的最高效回報。
老上海的里弄,是小雪時節最生動的腌臘畫卷。家家戶戶的窗戶、陽台、屋檐下,掛滿了醬鴨、鰻鯗、鹹肉。在空間逼仄的石庫門裡,這不僅是食物儲備,更是一種精打細算、物盡其用的生活智慧。有限的空間里,如何為冬日餐桌增添一抹硬菜?答案就掛在風中。
“冬天氣溫低,腌好後,把食物陰乾或西北風吹乾,不容易變質。若溫度高些,則會招來蚊蟲蒼蠅叮咬,有蟲卵就會不幹凈。”上海海洋大學教授陳舜勝介紹。
要知道,在小雪時節動手腌制,是為了一個更重要的目標——春節。在江南文化中,沒有腊味的年是不完整的。那一刀鹹肉是“腌篤鮮”的靈魂,那隻醬鴨是年夜飯上冷盤的頭牌。因此,小雪時節的腊味,也是對“過年”的殷切期盼和儀式感。
問題二:腊味製作的工藝,現在有改進嗎?
時至今日,腊味的製作也悄然發生着演變,但其靈魂並沒有變化。
在江南,許多老字號依然堅持在小雪節氣開始製作腊味,採用古法配方的醬油和香料,尊重自然風乾的過程——他們知道,機器可以模擬溫度濕度,但模擬不了時令賦予風味的微妙變化。
當然,不少食品企業採用控溫控濕的風乾房,實現了全年穩定生產,確保了食品安全和品質如一;同時,採用定向發酵技術,接種特定有益菌種,避免了傳統自然發酵可能帶來的雜菌污染和風味不穩定。
“現在製作腊味,會通過科學配比,降低鹽分和脂肪含量,並嚴格控制亞硝酸鹽殘留,使傳統美食更符合現代健康理念。”陳舜勝指出。
新華社圖表,北京,2025年11月21日
新華社發 曹一 作
問題三:腊味究竟對人的飲食健康帶來什麼影響?
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營養科主任蔡駿說,腊味(臘肉、臘腸等)在加工過程中普遍使用食鹽和亞硝酸鹽,雖能提味、防腐和保持色澤,但長期或過量攝入會對健康帶來影響。
“亞硝酸鹽在胃酸環境中可與肉類蛋白質反應生成亞硝胺,屬於國際公認的致癌物。世界衛生組織(who)已將加工肉製品列為1類致癌物,與結直腸癌、胃癌、食管癌等風險升高有關。”專家指出,亞硝酸鹽攝入過量可能引起高鐵血紅蛋白症,導致組織缺氧,嚴重時可致呼吸困難甚至窒息,特別對嬰幼兒風險更大;此外,長期攝入過量亞硝酸鹽可能干擾碘吸收,誘發甲狀腺腫大。
蔡駿還指出,腊味普遍屬於高鹽食品,含鹽量常在6%以上——長期攝入鈉鹽超標會導致高血壓、中風、冠心病等疾病風險顯著上升;高鈉攝入會加重腎臟代謝負擔,尤其對已有腎病或高血壓患者更為不利,可能誘發水腫或病情加重。
專家建議:每人每次食用腊味不超過100克,每周不超過1—2次;在烹飪前水煮幾分鐘,有助於溶出部分亞硝酸鹽和鈉鹽。
問題四:在家自製腊味,需要注意哪些?
在家自製腊味(臘肉、臘腸等)雖然“純天然”,但若操作不當,同樣可能帶來亞硝酸鹽超標、鹽攝入過多、黴菌污染或肉毒桿菌中毒等風險。
蔡駿指出,必須選用新鮮、檢疫合格的肉類,避免使用顏色發暗、氣味異常的肉。變質肉會產生更多胺類物質,與亞硝酸鹽結合後更易生成強致癌物亞硝胺。
食鹽添加量建議為肉重的2.5%—3%(即每1公斤肉用鹽25–30克),切勿“重鹽腌制”;不要添加工業硝(硝酸鈉/亞硝酸鈉),家庭製作無法精準控制劑量,極易超標;可加入10%—15%的白糖,有助於抑制雜菌,降低亞硝酸鹽生成峰值。
選擇乾燥、通風、陰涼的環境晾曬,避免暴晒和潮濕,理想溫度為15℃以下;晾曬期間要定期翻面、檢查是否發霉或生蟲,發現氣泡要用針扎孔排氣;晾曬時間一般為7—10天,不宜過長,否則肉質過干且易滋生黴菌。
蔡駿特別提醒:若發現腊味有異味、發黏、霉斑,請立即丟棄,不可切除後食用剩餘部分。
來源:新民晚報 作者:郜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