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之濱,風起潮湧;珠江兩岸,生機勃發。
在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政務服務中心,澳門創業者陳女士在“跨境通辦、一地兩注”窗口輕點確認,企業註冊手續一氣呵成。
深圳灣口岸“免出示證件”通道前,就香港工程師李先生面向屏幕眨眨眼,3秒就完成了通關驗證。
廣州黃埔,出入境部門主動上門,現場受理,並建立“點對點”對接機制,助力破解企業跨境經營難點、人才流動堵點。
這些看似平常的生活片段,正是廣東公安全力助推大灣區建設,服務高質量發展的真切寫照。
“十四五”期間,廣東公安機關立足公安職責使命,圍繞安全、開放、融合,紮實推進法治化營商環境建設,積極探索跨境服務創新,有力服務保障粵港澳大灣區融合發展。
打防涉企違法犯罪
營造一流法治化營商環境
發展是硬道理,安全是硬底線。廣東公安機關深刻把握兩者關係,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質量發展,讓法治成為營商環境的最硬內核,讓安全成為企業發展的最暖底色。
今年4月,在省公安廳統籌指揮下,深圳市公安機關根據企業報案線索破獲某知名科技企業被侵犯商業秘密案,抓獲並刑事拘留犯罪嫌疑人7名,涉案金額超1億元。
“在執法實踐中,我們發現部分企業管理和技術人員對商業秘密的法律邊界認知不足,員工離職後將原企業軟件代碼直接應用於新公司,這就可能涉嫌刑事犯罪。”深圳市公安局環食葯偵支隊負責人表示,“因此,我們在依法打擊侵犯商業秘密犯罪的同時,還將防範保護商業秘密的關口前移,實現‘打防並重’。”
廣東是投資興業的熱土。立足產業聚集、創新活躍的特點,廣東公安緊盯企業關切,對知識產權犯罪持續保持高壓態勢。
省公安廳經偵總隊統籌開展“護航”專項行動,在重點企業設立便民利企工作站,構建“打、防、宣、治”立體工作框架,推動形成制度化、規範化、常態化的護企安商長效機制。同時,聯合金融監管等部門為企業開闢快速辦理通道,精準研判風險,嚴打企業內部職務犯罪,全力清除影響企業健康發展的“蛀蟲”。
通過強力開展“藍劍”專項行動,去年以來累計破獲侵權假冒案件926起,打掉犯罪團伙427個,刑事拘留2039人,有力維護了企業的合法權益。
隨着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進入新階段,三地社會民生加速融合,交通、物流與人員往來日益緊密。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新挑戰,粵港澳三地警方在情報共享、案件協辦、應急聯動等領域構建起高效務實的合作機制,近年來,三地警方連續開展多輪次聯合執法行動,大灣區安全防線更加嚴密。
“特別是本次全運會作為首次由粵港澳聯合承辦的全國性綜合體育盛會,我們以此為契機,進一步深化警務協作,創新推出‘一證三通’服務保障機制,全力確保賽事安全有序、精彩圓滿,共同書寫大灣區警務合作的新篇章。”廣東省公安廳相關負責人表示。
便利外賓經商就業
全力服務招商引智
今年10月廣交會期間,一項便利政策——臨時口岸簽證業務落地廣州南沙,相較於境外使領館的簽證辦理流程,臨時口岸簽證具有“即辦即拿”的特點,解決了秘魯籍客商卡洛斯的燃眉之急。
“客戶回本國辦理需耗時3周,那時廣交會已經結束了,這會大大影響我們的訂單。”陪同卡洛斯的中方邀請人員說,“即辦即拿”的高效流程不僅為外商提供便利,也為中國企業贏得商機。
近年來,廣東在有關國家部委的指導支持下,深入落實“穩步擴大移民管理領域制度型開放”,創新實施外國人240小時過境免簽,擴容5大毗鄰港澳口岸免簽權限,今年1至9月,免簽入境外國人同比上升92%;
助力“灣區人才”工程,優化港澳通行證與居住證“雙證關聯”核驗,吸引1.3萬名港澳專業人才來粵執業就業;
助力高層次人才引進,試點外籍“高精尖缺”人才認定標準,設立線下服務點,優化服務保障措施,助力引進高端海外人才逾萬名。
“以往,外籍人士在粵工作,要先後向外專部門、公安部門申辦外國人工作許可證、工作類居留許可,奔走兩個部門辦完全部流程,需約15個工作日。”廣東省公安廳出入境管理局相關負責人介紹。
據悉,如今全省實現外國人來華工作程序“一窗通辦、並聯審批”,辦理時效提速超50%,實現外籍人才“只進一門、只跑一次”。
同時通過“政府主導、部門合作、社會參與”模式,在全省建成3個市級移民服務中心、6個區級分中心、36個外籍人才服務工作站及82個服務窗口,線上線下協同運作,為外籍人才提供“引進、安居、創業、融入”一站式服務。
服務有溫度、管理有尺度。當網紅“甲亢哥”在深圳將身體探出小車天窗時,深圳交警及時給予專業而友善的安全警告。這場被全球網友圍觀的“交通安全課”,生動詮釋了廣東公安機關在擴大開放中的法治堅守:
既以最大誠意歡迎國際人才和投資者,又始終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以規範文明執法彰顯法治的力度和溫度。
優化客貨跨境流動
激活大灣區內生動力
“港車北上”“澳車北上”破壁馳騁,“粵車南下”呼應成勢;深圳居民赴港“一簽多行”暢行無阻,珠海“一周一行”、橫琴“一簽多行”便捷高效……“大灣區人”的認同感,逐步從宏大的願景沉澱為每日可感可知的人間煙火。
“之前過來談生意都是‘高鐵+出租車’,現在有了‘港車北上’,直接點到點通勤,效率高了。”對香港居民徐子瑩來說,自駕“北上”拜訪客戶、洽談生意已經成為她的工作日常。
近年來,圍繞“優化口岸客貨運通關措施”,廣東公安持續優化通行政策,聯合香港特區政府、澳門特區政府,優化“港車北上”“澳車北上”措施,積極推進“粵車南下”;
創新通關模式,擴大“港珠澳大橋游”政策效應,首創“海關免擔保”、跨境車險“等效先認”等措施,大橋單日通關流量屢創新高;
開闢“綠色通道”,在新能源汽車出口企業設立服務站,推行“新車上牌、轉讓待出口、註銷登記”一站式辦理,為車企高效完成出口前置手續,助力廣東新能源汽車出口規模居全國第一。
6月30日上午,粵港澳大灣區“穗港汽車出口快線”順利開通。伴隨嘹亮的汽笛聲,52輛新能源汽車,從廣州南沙汽車口岸出口監管倉駛出,搭乘“穗港汽車01”號滾裝船駛向香港。
“以往國產新能源汽車出口香港地區,需在入境香港後啟動海關申報和上牌等手續,約耗時3周,倉儲成本較高。”南沙汽車碼頭有限公司經理給筆者算了一筆經濟賬:
“如今,出口前置手續一站式辦理,加上‘穗港汽車出口快線’的開通,出口汽車在南沙口岸完成通關手續後,進入海關出口監管倉暫存,待港方完成審批手續後再運輸出境,倉儲成本節省約70%。按照公司2024年的出口量來計算,一年可節省2000多萬元人民幣。”
車暢、貨通、人旺,高水平對外開放為企業帶來了實打實的經濟效益,廣東公安既是社會安全的護航者,也是營商環境的建設者。
來源:南方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