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電動車店為何集體關門?新國標車陷爭議:龜速、窄座!

“前幾天還車水馬龍的電動車一條街,如今雅迪、愛瑪全掛起’暫停營業’牌,玻璃門後堆著嶄新車輛卻無人售賣”—— 近期上海街頭的這一幕,讓不少準備買車、上牌的市民一頭霧水。

這場看似突然的“集體閉店”,實則是2025年電動車新國標切換期的政策陣痛,背後藏著商家的無奈、用戶的糾結,更折射出安全與實用的博弈。

閉門潮推手主要來源於嚴查、斷供與清庫的三重壓力:1. 嚴打改裝:從“灰色操作”到全鏈條監管

此前,部分商家為讓超標車“合規上牌”,衍生出“上牌換小電池、上完換回大容量”的違規操作。這種行為直接觸發上海“礪劍2025”專項整治,累計查處相關違法行為3.1萬餘起,10名銷售人員被抓。隨著嚴查力度層層放大,即便未改裝的合規舊車,上牌手續也一度暫停。商家們既怕賣車後無法上牌遭用戶投訴,更怕查到不合規車輛面臨3萬元罰款,索性關門避風頭,不少老闆還以“去培訓”為由委婉回應。

2. 新標車斷供:上市近3月仍“一車難尋”

按照新規,2025年9月1日起廠商需停止生產舊國標車,但截至11月中旬,市面上新國標車仍處於“零星供應”狀態。九號、小牛等主流品牌尚未正式量產新品,愛瑪、雅迪雖推出少量車型,卻因設計“反人性”遭吐槽—— 比如鞍座縮短至35厘米、取消儲物格,被網友戲稱“專為單身通勤設計,接娃載物全不行”。

新品短缺的核心原因,在於新國標對生產端的嚴苛要求:塑料件佔比不得超過整車質量的5.5%、需加裝阻燃材料與北斗定位,導致成本上漲500-1000元,廠商既怕投入過高無人買單,又需時間完成產線改造,最終陷入“不敢量產、不願鋪貨”的僵局。

3. 舊車清庫:上牌倒計時下的“末班車焦慮”

11月30日是舊國標車上牌的最後截止日期,12月1日起舊車將全面禁售。這一節點刺激了一波“反常消費熱潮”:北京、上海等地舊標車銷量同比翻倍,部分門店庫存僅夠支撐兩週,甚至出現“無優惠、不降價”的惜售現象。

但清庫背後藏著隱憂:一方面,國補疊加以舊換新政策提前透支了需求,部分商家囤貨過多,卻因上牌通道收緊,面臨“賣了無法上牌、囤著恐砸手裡”的兩難;另一方面,消費者搶買舊車,實則是對新標“速度慢、功能少、價格高”的抵觸,畢竟舊車可通過解碼提速至50-80km/h,更貼合通勤、接娃的實際需求。

新國標推行的核心是提升騎行安全,卻因部分設計與民生需求脫節,引發不少爭議。對比新舊國標電動車,這些變化讓用戶直呼“難用”:速度受限,通勤效率大打折扣、實用功能縮水,載人載物成難題、價格上漲,改裝受限。

新國標代表著行業規範化的方向,但其落地過程需要更多“民生溫度”。畢竟,好的政策不僅要守住“安全底線”,更要讀懂“百姓需求”:讓通勤族不遲到、讓寶媽​​接娃不費勁、讓商家合規經營不焦慮,才能讓“安全升級”真正獲得民心。

你家的電動車是新標還是舊標?是否遇到了上牌難、用車不便的問題?歡迎在評論區分享你的經歷。

分享你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