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貴啦!顏寧院士表示不再為OA 付費,8 年成果首發國產預印本平台

天下科研人苦OA 期刊高額出版費久矣!

顏寧也不例外。

顏寧出手:天價版面費,不忍了

一個月前,顏寧在微博發文:每發表一篇OA 期刊論文,動輒要支付5000-10000 美元的文章處理費(APC),「太貴啦!」

並表示,今後課題組的文章將優先發佈在預印本平台,除非期刊願意豁免相關費用。

圖源:微博

一個月後,她兌現了承諾。

11 月18 日,顏寧團隊關於電壓門控鈉離子通道(Nav)的重磅成果上線了—— 這是首次在開放態下看到胞內門控蛋白如何讓鈉離子通行,為Nav 通道門控機制補上至關重要的一塊拼圖。

顏寧稱這項研究是「抗戰八年」,而這項八年磨一劍的研究則首發於剛上線不久的國產預印本平台—— 浪淘沙(LangTaoSha Preprint Server)。

圖源:微博

值得一提的是,「浪淘沙」正是由深圳醫學院牽頭,聯合深圳灣實驗室、清華大學、西湖大學等機構共建,面向生命科學及相關領域研究者的預印本平台,於2025 年11 月新鮮上線。

而顏寧團隊的論文就是浪淘沙平台上線後的首篇開門紅。

圖源:平台官網Langtaosha.org.cn

事實上,顏寧此前就多次公開表達對OA 期刊高額出版費的不滿,希望「學術回歸學術」,不被商業邏輯綁架。

圖源:微博

看得出來,天價的「學術過路費」確實很給科研工作者添堵

學術出版:2000 億的大生意

OA 期刊最初是為打破傳統訂閱期刊的壁壘而生,理念是「科學成果應免費共享」,不再向讀者收取高額費用。

初衷雖好,但隨著OA 模式興起,事情卻逐漸「變了味」。

讀者不再付費,並非因為期刊做慈善,而是因為作者已經提前買單—— 這筆費用被稱為「文章處理費」(APC),價格從幾千到數万不等。

以大家熟知的Springer-Nature 為例,其旗下期刊科學報告的APC 為2690 美元(約合人民幣1.9 萬元),而頂刊自然的APC 更是高達9500 美元(約合人民幣7.5 萬元)。

圖源:danielroelfs.com

Springer-Nature 旗下雜誌的APC,中位數為2990 美元

對於許多發展中國家的研究者來說,這筆費用可能是大半年工資。青年科研人員若連發三篇,僅版面費就足以掏空科研基金。

據Clarivate 統計,2023 年全世界大約發表了330 萬篇論文。而這其中有超過50% 由四大出版商巨頭Elsevier、Springer-Nature,Taylor-Francis 和Wiley 發表,且近90% 為OA 期刊。

根據四大出版商公佈的財報,同年他們出版業務的總營收加起來約280 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000 億),與流媒體巨頭Netflix 相當。

圖源:The Drain of Scientific Publishing

當然,只看營收可能說明不了問題。

更令人咋舌的是其利潤率:這些出版商的淨利潤接近40%,遠超大部分行業(傳統出版行業最高利潤僅12%~15%)。

以Elsevier 為例,其利潤率高達37.9%,甚至超過微軟,蘋果等科技巨頭。

圖源:danielroelfs.com

而在這些營收中,僅APC 一項就貢獻了近15%。

弔詭的是,出版商聲稱,所謂的APC,是包括了評審、編輯、文章製作和託管、網站開發維護、寄存、備份、提取和索引服務等所有費用。

但事實上整個過程中,審稿人為義務勞動,支付給編輯的也僅是少部分。

根據德國專家Alexander Grossmann 的計算,發表一項研究的實際成本可能在200~1000 美元之間。

也就是說,假如在自然通訊(APC 為6990 美元)上發表一篇文章,可能近6000 美元(約合人民幣4 萬)都進了股東的口袋。

武漢大學的研究員張琳也在一項研究中指出,美國、中國、英國、法國、荷蘭和挪威這六個國家,每年向出版商支付的OA 論文發表費用超過20 億美元。其中僅中國支付的APC 就約6.5 億美元(約合人民幣43 億)。

圖源:springer

用公共基金做的研究,最後的學術傳播環節,卻由商業出版公司說了算,這事一直都挺奇怪的。

在「不發表就出局」的遊戲規則中,商業出版公司坐享漁翁之利,賺得盆滿缽滿。

改變正在發生

面對這一局面,學術界也在積極行動。

2023 年,全球領先的腦成像研究期刊神經影像,其40 多名編輯就因為該期刊的APC 超過2700 英鎊太過昂貴,集體辭職來表達抗議。

圖源:theguardian

此外,比爾及梅琳達· 蓋茨基金會每年僅支付約2700 篇文章的論文處理費(APC),儘管這僅佔全球發表論文的一小部分。像JAMA、NEJM等期刊也不要求作者繳納版面費。

不過,是否存在更去中心化,更民主的發表方式呢?

預印本平台或許是一種解法。

全球第一個預印本平台arXiv,於1991 年由美國科學家Paul Ginsparg 創建,現由康奈爾大學管理與維護。目前該平台論文數已達到了240 萬餘篇,高能物理領域超過90% 的論文,都會先發表在arXiv 上。

而生物學領域的預印本平台bioRxiv 於2013 年啟動,目前也已擁有超過1.5 萬篇論文。

圖源:https://www.biorxiv.org/

預印本平台的優勢在於發表速度快,便於同行快速討論與反饋,更重要的是完全免費,一定程度上實現了最大化的全球共享。

不過目前在預印本平台發表的科研工作者更看重的是其「研究優先權」的證明,避免在後續漫長的同行評審中失掉了競爭優先權的標的。

文章開頭提到的浪淘沙預印本平台,就率先使用區塊鏈技術,為論文打上時間戳和加密憑證,確保科研成果全流程可追溯,內容不可篡改。

圖源:langtaosha.org.cn

不過目前大部分預印本平台仍由於缺乏同行評審,以及規範化管理,其主要功能還是作為論文正式發表前的「先導站」,在多數領域也尚未成形成主流發表風向。

自然這樣的刊物儘管APC 高昂,科研人員仍心甘情願排隊送錢,因為大家購買的不僅是出版服務,更是一種「學術聲望」,一種同行的認可度,一張通往「學術成功」的門票。

因此,在學術界評價體系真正轉型前,預印本平台都無法作為OA 期刊真正的替代方案。

不過,像顏寧這樣的頂尖科學家帶頭將重要成果首發於預印本平台,並引領創辦國產預印本平台,無疑是一個非常積極的信號——

這或許能引導整個學術界重新思考:我們究竟應如何評價科學成果,又該如何傳播科學知識?

參考來源:

1.https://langtaosha.org.cn/index.php/lts/zh_Hans/preprint/view/12.https://www.forbes.com/sites/madhukarpai/2020/11/30/how-prestige-journals-remain-elite-exclusive-and-exclusionary/?sh = 5e43ebf04d48

3.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11192-022-04407-5

4.https://danielroelfs.com/posts/the-money-in-scientific-publishing/

5.https://uniavisen.dk/en/scientific-publishers-are-reaping-huge-profits-from-the-work-of-researchers-and-the-universities-are-paying-for-it/

6.https://arxiv.org/pdf/2511.04820

7.https://english.elpais.com/science-tech/2023-11-21/scientists-paid-large-publishers-over-1-billion-in-four-years-to-have-their-studies-published-with-open-access.html

題圖來源:網絡公開照片

我們長期為科研用戶提供前沿資訊、實驗方法、選品推薦等服務,並且組建了70 多個不同領域的專業交流群,覆蓋PCR、細胞實驗、蛋白研究、神經科學、腫瘤免疫、基因編輯、外泌體、類器官等領域,定期分享實驗乾貨、文獻解讀等活動。

添加實驗菌企微,回复【】中的序號,即可領取對應的資料包哦~

【2401】論文寫作乾貨資料(100 頁)

【2402】國內重點實驗室分子生物學實驗方法彙總(60 頁)

【2403】2024 最新最全影響因子(20000+ 期刊目錄)

【2404】免疫學信號通路手冊

【2405】PCR 實驗protocol 匯總

【2406】免疫熒光實驗protocol 合集

【2407】細胞培養手冊

【2408】蛋白純化實驗手冊

【2501】染色體分析方法彙總

【2502】國自然中標標書模板

【2503】WB 實驗詳解及常見問題解答

【2504】DeepSeek 論文寫作常用口令

【2505】中國科學院期刊分區表(2025 年最新版)

【2506】期刊影響因子(2025 年最新版)

【2507】130 種實驗室常用試劑配製方法(附全套資料)

【2508】常見信號通路

【2509】限制性核酸內切酶大全

分享你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