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利用後裏圳的水位高低落差和水流流量,透過水輪機產生電力,後裏圳幹線小水力發電系統今天正式啟用,利用後裏圳穩定水源及地勢落差,透過水流衝擊水輪機產生電力,農田水利署成功將水利設施轉換為綠色能源供應站,預計每年發電量可達42萬度,為台中地區供給注入新動能。
農水署強調,圳路是流經農田及社區的重要灌溉設施,利用適當地點發展小水力發電,不僅可提升農田水利設施多元價值,更能作為推廣綠色能源教育的實踐場域,目前位於後裏區後安段44地號的發電系統,雖然圳路小水力發電受限位差小、流量低等特性,整體發電量相對有限,但其具備對環境友善的優勢,仍值得大力推動。
農水署中管處指出,後裏圳於1909年興建,1913年完工通水,全長約20公裏,灌溉約3150公頃農田,是帶動後裏、外埔地區百年來發展的重要灌溉設施,評估分析後裏圳沿線地勢及水流特性,規劃運用後裏圳的4公尺落差,於圳路旁腹地新設置地下化的引水路,並建置4部15 瓩的水下型一體式水輪發電機組,總裝置容量達60 瓩,發電後尾水排回原灌溉圳路,確保灌溉功能不受影響。
小水力發電全部機組採用隱藏式地下化設計,不僅保留圳路原有灌溉功能及周邊環境景觀,對環境完全沒有幹擾,也易於後續維護管理,利用現有水利設施,更能減少額外土地或水源幹預,且對環境衝擊相對較低,是較溫和的再生能源方案。
台中市經發局指出,去年2月核准此項綠能計畫,設施採用地下化渦輪式發電設計,在後裏圳渠道沿線設置地下化發電設施,成為低落差灌溉渠道型小水力發電的典型示範案例;恆水綠電公司執行長鄒飛逯表示,這種地下化設計被喻為「看不見的電廠」,具有結構簡單、易於維護的特性。

標題:無汙染、隱形發電廠!後裏圳小水力渦輪啟用 年發綠電42萬度
聲明: 本文版權屬原作者。轉載內容僅供資訊傳遞,不涉及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請立即告知,我們將儘速處理。感謝您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