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軍城出現震撼一幕,5萬俄軍激戰2000烏軍:幾乎沒有人開槍射擊

«——【·前言·】——»

澤連斯基收到噩耗,激戰超360天后,第二個巴赫穆特出現,俄烏雙方終究迎來一決勝負的時刻,5萬俄軍激戰2000烏軍,戰術已發生翻天覆地變化。但不服輸的澤連斯基已轉戰再次劍指新戰區,第二戰場或將開闢。

綜合多方消息,11月11日,俄軍同時在蘇梅、哈爾科夫,頓涅茨克和盧甘斯克防線發起全面攻勢。尤其是在頓涅茨克的紅軍城和哈爾科夫的庫皮揚斯克方向,雙方的攻守方向已經出現了關鍵變化。

«——【·5萬俄軍合圍部署的戰略考量·】——»

熟悉俄烏戰場態勢的人清楚,頓涅茨克是雙方爭奪的核心區域,而紅軍城堪稱頓涅茨西部的“交通樞紐”——這裡交匯四條高速公路,還貫穿一條南北向鐵路幹線,烏軍在頓巴斯前線70%的彈藥、燃料及物資補給,均需經此處轉運。

對俄軍而言,奪取紅軍城意味著掐斷烏軍在頓涅茨西部的補給生命線,更能以此為基地,直插哈爾科夫與扎波羅熱結合部,徹底突破烏軍東部防線。

正因如此,自2024年4月俄軍首次對紅軍城發起進攻後,此地爭奪從未停歇,歷經360多天拉鋸,終於迎來決戰時刻。

此次俄軍投入5万精銳兵力,其中包括第1近衛坦克軍、第58集團軍等王牌部隊,車臣“阿赫馬特”特種部隊則承擔關鍵據點清剿任務。

與此前零散進攻不同,此次俄軍採取“鐵壁合圍”戰術:從東南北三個方向同步推進,先攻占城外鐵路車站與舊汽車廠,徹底清除烏軍外圍補給點;隨後在城西預留一處看似可突圍的缺口,實則佈設三層火力網形成伏擊態勢。

這套部署直接將城內烏軍逼入絕境——原本駐守的近萬烏軍經一年多消耗僅剩2000人左右,且被牢牢困在城西北太陽小區及數個工業區內,僅能通過一條“死亡走廊”接收補給,每次運輸都要付出半數人員傷亡的代價。

«——【·俄軍戰術的實質性升級·】——»

俄軍在巴赫穆特戰役中,仍依賴重砲覆蓋加步兵衝鋒的模式,雖取得勝利但傷亡慘重;此次進攻紅軍城,俄軍徹底摒棄“人海戰術”,轉而採用“精準打擊+信息封鎖+心理施壓”的組合戰術,使烏軍陷入“無法反擊、難以突圍、通訊中斷”的三重困境。

俄軍在紅軍城周邊部署數十套“克拉蘇哈-4”電子戰系統,可對半徑50公里內的通訊信號實施干擾,烏軍的對講機、無人機遙控器等設備全部失效。

被俘烏軍士兵供述,他們與指揮部失聯長達三天,既不清楚援軍動向,也不了解彈藥補給時間,只能通過呼喊傳遞信息。

與此同時,俄軍每日出動200多架次無人機,分為偵察與攻擊兩類協同作戰:偵察無人機24小時巡航,發現烏軍動向立即標記定位;攻擊無人機攜帶炸彈實施精準俯衝,專門打擊烏軍火力點與掩體,且全程避免近距離交火,使烏軍找不到射擊目標。

除技術壓制外,俄軍還運用“圍點打援”戰術,這也是戰場鮮少槍聲的重要原因。

烏軍總參謀部深知紅軍城的戰略價值,從哈爾科夫抽調第3亞速突擊旅增援,卻在中途遭遇俄軍伏擊——俄軍通過無人機提前掌握增援路線,預置坦克與反坦克小組,並切斷沿途通訊鏈路。

待烏軍進入伏擊圈,俄軍先以炮火摧毀頭車與尾車阻斷退路,再啟動電子戰系統干擾通訊,隨後用無人機逐一打擊被困部隊。不到四小時,增援部隊傷亡過半,剩餘兵力被迫撤退,城內烏軍徹底淪為孤軍。

這種戰術下,烏軍不僅難以組織有效反擊,即便探頭觀察也需承受無人機轟炸風險,只能蜷縮在掩體中被動防禦,形成“幾乎無人開槍”的戰場表象。

«——【·澤連斯基的“第二戰場”抉擇·】——»

紅軍城失守直接導致頓涅茨西部補給線中斷,哈爾科夫、蘇梅等地烏軍失去物資支撐,整條東部防線面臨崩潰風險。烏軍在頓涅茨的防禦體系本以紅軍城為核心節點,該節點丟失後,各陣地淪為孤立據點,極易被俄軍逐個擊破。

俄羅斯國防部11月15日戰報顯示,俄軍已控制紅軍城周邊多布羅皮利亞、羅金西克等多個村鎮,正向哈爾科夫方向推進,距這座烏克蘭第二大城市已不足50公里。

除紅軍城外,蘇梅方向俄軍已突破烏軍兩道防線,盧甘斯克戰線俄軍也在猛攻烏軍戰壕陣地,哈爾科夫更是面臨合圍威脅。烏克蘭總參謀部內部文件顯示,當前哈爾科夫守軍僅餘兩個旅兵力,彈藥儲備不足七日消耗,且新兵佔比超半數,未接受系統戰術訓練。

澤連斯基召開緊急會議後,制定冒險應對方案:從扎波羅熱戰線抽調兵力增援哈爾科夫,同時策劃在俄境內實施遠程打擊開闢“第二戰場”,以此分散俄軍前線兵力。

烏軍已付諸行動,用無人機襲擊俄羅斯薩拉托夫煉油廠——這座年加工720萬噸原油的工廠是俄軍前線燃料主要供應源,襲擊雖未徹底摧毀廠區,但導致俄軍燃料供應減少30%。

俄軍早已預判烏軍遠程襲擊意圖,在邊境部署大量防空系統,烏軍無人機突破攔截的成功率有限。更關鍵的是,俄軍當前掌握戰場主動權,後方襲擊並未動搖其前線攻勢決心——11月16日,俄軍反而加大紅軍城攻擊力度,動用重砲與導彈轟炸烏軍最後據點,同時通過戰場廣播播報投降通道信息,瓦解烏軍抵抗意志。

西方軍事專家分析指出,紅軍城戰況與巴赫穆特戰役存在相似性,均屬“消耗型絞殺戰”,但烏軍當前兵力與物資儲備遠不及巴赫穆特戰役時期,複製此前堅守成果的可能性極低。

從當前態勢看,紅軍城戰局已基本明朗,後續焦點集中在澤連斯基政府的應對策略。

哈爾科夫若失守,烏克蘭軍工產業將遭受重創——馬達西奇發動機廠、安東諾夫飛機設計局等關鍵軍工企業均位於此地,一旦被俄軍控制,烏軍裝備補給能力將進一步下滑。

烏軍並非毫無翻盤可能,遠程打擊效率提升或獲得西方更先進武器支援,均有可能穩定戰線。

但就目前戰場態勢而言,俄軍已實現戰術控場,“第二戰場”能否有效開闢、實際效能如何,仍存在極大不確定性。這場持續三年多的衝突,或將以紅軍城戰役為節點,迎來階段性轉折。

信息來源:

分享你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