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軍又“翻車”了。
這次不是手機發熱、系統卡頓,而是小米汽車剛上市就爆出“穿孔機蓋”造假門。宣傳時吹得天花亂墜,交付後車主發現所謂4.2萬元的碳纖維前艙蓋,內部結構和普通版幾乎沒區別,散熱風道?壓根不存在。
![]()
更讓人寒心的是小米的回應:“雷軍說過’有點小貴,不推薦買’,所以我們不算騙你。”
這話一出,全網炸鍋。網友怒懟:“既然不推薦買,幹嘛拿出來賣?還標高價?”這哪是澄清?分明是把消費者當傻子耍。
事情本可以體面收場。車主發現問題後建群維權,態度理性;小米若誠懇認錯、全額退款或換裝真材實料,口碑或許還能挽回。
可它偏要走最損的路:先拖五個月,開庭當天突然甩出84頁“證據突襲”,硬說“我們提醒過你別買”,試圖用法律話術洗白營銷欺詐。
![]()
這種操作,暴露了小米骨子裡的傲慢:技術可以吹,用戶可以糊弄,只要法務夠強,就能把“虛假宣傳”包裝成“表達不清”
雷軍向來擅長“造詞營銷”,“參數拉滿”“體驗越級”“對標保時捷”……一套話術下來,產品還沒上市,粉絲已熱血沸騰。
可當現實照進理想,濾鏡碎了一地。 SU7 Ultra的碳纖維蓋,宣傳圖里風道貫通、結構重構,實車卻只是貼了層碳紋膜加一塊塑料板。這不是“表達不清”,是赤裸裸的貨不對板。
![]()
更諷刺的是,一邊在法庭上咬定“沒承諾性能”,一邊在發布會上高喊“結構全改”“輪轂直通風道”。消費者信的是發布會,不是事後甩鍋的答辯狀。
雷軍若真覺得這配置“不值”,當初何必花大篇幅重點推介?又何必定價4.2萬?
這種“說一套做一套”的雙面打法,正在透支小米十年積攢的信任。曾幾何時,“為發燒而生”、“感動人心價格厚道”,是小米的金字招牌。
![]()
如今卻越來越像一家精於算計的營銷公司:用極致話術抬高預期,用法律條款規避責任,用積分補償搪塞不滿,把用戶的熱愛,當成可收割的流量
當然,小米並非一無是處。
YU7壓鑄件拿國際大獎,雙十一手機銷量登頂,說明其技術底子仍在,市場號召力猶存。但問題恰恰在這裡:越是成功,越不能把用戶當韭菜
![]()
你可以在工藝上創新,但不能在誠信上偷工;你可以在定價上高端,但不能在宣傳上造假。
商業社會的基本邏輯是:信任一旦崩塌,重建難如登天。今天車主起訴的是一塊機蓋,明天公眾質疑的,就是整個小米生態。
當“雷布斯的話可信度,不超過10%”,成為網絡梗,再響亮的銷量數據,也掩蓋不了品牌信譽的裂縫。
![]()
值得警惕的是,小米似乎陷入一種“危機循環”:出事→道歉→補償→再出事。從手機系統廣告氾濫,到智能家居品控爭議,再到如今汽車宣傳翻車,每一次都靠“米粉情懷”勉強過關。可情懷不是無限額度信用卡,刷多了會爆。
雷軍常說:“做感動人心的好產品。”
但感動人心的前提,是尊重人心。若連基本的誠實都做不到,再炫酷的技術、再漂亮的財報,也不過是沙上築塔。
小米站在了十字路口:一邊是靠話術和流量繼續“快跑”,一邊是回歸初心、用真實產品贏得長期信任。選哪條路,決定它能走多遠。
畢竟,消費者可以原諒一次失誤,但不會永遠為“講故事”買單。當濾鏡褪去,唯有真誠,才是最好的營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