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剛拆完華為設備,歐洲27國叫囂著要禁用華為,中方忍無可忍,直接掀了桌子。
德國前幾年對中國科技企業說的那些漂亮話,合作共贏、互利互信、開放市場,句句說得比唱的好聽。
可現實是,嘴上說得客氣,手下卻一點不含糊。
這次,德國帶頭響應歐盟新政,開始大規模拆除華為、中興設備,在沒有任何技術證據的情況下,硬生生把中國企業打上“高風險”的標籤。
5G之戰?確實打響了!中國這一次,直接掀桌子,要拆設備?那就別談合作。
![]()
歐盟政策推進
歐盟對中國通信設備的限制並非突發,其《歐洲的數字主權》報告早已將對中國5G 技術的依賴定義為“關鍵弱點”。 2020 年,歐盟曾提出限制“高風險供應商” 的非約束性建議,而到2025 年11 月,這一建議正被推動升級為具有法律效力的硬性規定。
歐盟委員會執行副主席主導了此次政策升級,根據相關提案,拒不執行禁令的成員國可能面臨法律訴訟和財政處罰。
這一激進舉措在歐盟內部引發明顯分歧,14 個成員國明確反對減少對中國設備的依賴,其中塞浦路斯的網絡對中國設備依賴度達100%,奧地利、保加利亞和匈牙利均超過60%,而英國、瑞典等國則已提前實施限制措施。
![]()
歐洲主要電信運營商也對該政策表達了擔憂,他們普遍認可中國設備的性價比優勢,警告強行替換將導致建設成本激增和部署進度延誤。
數據顯示,華為在歐洲5G 基站市場佔據35% 份額,中興佔12%,兩者合計接近半壁江山,相同配置下,華為設備價格比歐洲廠商低15%-20%,單用戶峰值下行速率反而高出54%。
德國成本高昂的拆除工程
德國作為歐盟核心成員國,其對華為設備的處理成為此次事件的焦點。早在2015 年,德國鐵路公司便與華為簽訂合同,採用華為的GSM-R 無線通信系統用於列車調度和控制,此後逐步擴展到全國鐵路線及高鐵線路,到2022 年,德國鐵路網絡對華為設備的依賴度已高達70%。
![]()
2023 年上半年,德國內政部召開跨部門會議,開始探討限制華為在公共基礎設施中的應用,儘管德國聯邦信息安全辦公室2024 年的評估報告明確指出,未發現華為設備存在“後門” 或可控漏洞,但拆除計劃仍在推進。
2024 年7 月,德國政府正式宣布分兩階段移除中國設備:2026 年底前清除核心網絡中的華為、中興部件,2029 年底前全面剔除通信塔、傳輸線路與天線等相關設備。
2025 年10 月,德國政府批准20 億歐元補貼用於設備替換,11 月,德國總理默茨在商業會議上進一步表態,稱將把華為等中國供應商徹底排除在6G 網絡建設之外,計劃用德國自主生產的產品替代現有組件。
![]()
但拆除工程的實際難度遠超預期,德國鐵路公司測算,僅替換其900 個華為基站就需耗資4 億歐元,工程週期長達5 到6 年,還將導致高鐵晚點率上升15%,貨運效率下降10%,而整個德國替換華為設備的總成本已超過20 億歐元。
2025 年9 月,德國啟動首批10 個基站的拆除試點,結果導致鐵路調度延遲增加5%,顯示出設備替換過程中技術兼容的複雜挑戰。德國電信等運營商雖已與政府簽訂移除協議,但進展緩慢,目前仍有近六成電信設備來自中國。
中方基於規則的反制措施
針對歐盟及德國的相關舉措,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林劍在2025 年11 月初的例行記者會上作出明確回應,指出在缺乏法律依據和確鑿證據的情況下,運用行政手段強行排除特定企業,嚴重違背了市場經濟原則和公平競爭精神。
![]()
中方的反制措施不僅限於終止合作談判,中國商務部已針對歐盟立法草案啟動世貿爭端解決程序,華為也在西班牙、希臘提起行政訴訟,要求法院審查禁令的合法性。
與此同時,中企聯合中國金融機構推出替代性融資方案,為塞爾維亞等國的通信項目提供資金支持,對沖歐盟“全球門戶” 計劃的影響力。
華為在布魯塞爾建立的網絡安全透明中心,持續邀請德、法實驗室進行源碼級審查,其連續15 年未在歐洲發生安全事件;中興則全面對接歐盟2025 年生效的EN18031 網絡安全認證標準,成為首批通過該認證的非歐洲企業,這些合規舉措均獲得部分歐洲運營商的認可。
![]()
現狀與影響
强制移除中国设备给欧洲带来了显著的经济与技术压力,据欧洲数字产业协会估算,27 国同步移除中国设备需耗资 120 亿欧元,运营商面临原有建设成本 1.8 倍的资金压力,这些支出最终可能通过资费上涨转嫁给消费者。
英國的先例已經證明,強行拆除華為設備後,新增成本超100 億英鎊,網絡中斷率上升40%,5G 部署延遲18 個月。
而中國企業在全球市場的地位並未受到根本影響,截至2025 年中期,華為佔據全球電信設備市場31% 的份額,遠超第二名諾基亞的14%,在亞洲和大洋洲、中東和非洲以及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區均保持著無線接入網絡領先供應商地位。
![]()
在中國以外,有超過32 億人居住在依靠華為設備提供5G 網絡的國家。
華為持續加大研發投入,從2019 到2024 年,新增超過17000 名研發人員,研發人員佔員工總數比例上升到55%,其主導的多項5G 技術標準仍被全球廣泛採用。
結語
這場圍繞5G 設備的紛爭,本質上是技術合作與地緣政治交織的產物。歐盟27 國的禁用政策與德國的拆除行動,不僅帶來了巨額的經濟成本,更延緩了歐洲數字經濟轉型的進程,而中方的回應始終基於市場經濟原則與公平競爭規則,通過合法途徑維護企業權益。
![]()
通信技術的發展本應遵循開放合作的規律,基於無端猜測的限制措施,最終只會損害各方利益。全球5G 網絡的建設需要多元合作與優勢互補,過度的政治干預只會阻礙技術進步與行業發展。
未來,如何在保障安全的同時維護市場開放,將是所有國家需要共同思考的課題,而尊重事實、遵循規則,才是化解分歧、實現共贏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