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日本首相高市早苗計劃修改“無核三原則”中“不引進核子武器”條款的消息,引發了日本國內民眾強烈抗議和周邊國家的憤慨。
作為唯一遭受原子彈轟炸的國家,日本 1971年將“不擁有、不製造、不引進核武器”的原則寫入國會決議,這不僅是對戰爭創傷的反思,更成為戰後安保政策的基石。但高市早苗在2024年的文章中早已表露不滿,稱這一原則會阻礙美國“延伸威懾”的落實,如今借修訂 “安保三文件”動手,實則為美軍核武進駐日本鋪路。
修改“無核三原則”最直接的後果,是將日本變成有核武器國家。儘管支持修改的民眾比例已從三年前的20%升至41%,但52%的反對者仍佔據多數。要知道,即便只是引進美軍核武器,日本也會成為地區衝突的“靶心”,就像有民眾在請願書中寫的:“家門口放着核彈,哪來的安全可言?”
對高市早苗而言,是其軍事冒險的又一例證。雖然當選時內閣支持率一度高達71%甚至82%,但這種“蜜月期”極難經受核政策變動的衝擊。在野黨已明確質疑:“憑首相個人判斷就想改國會決議?”自民黨內部也不乏反對聲音,畢竟國會中聯合政府並未佔據絕對優勢,強行推進可能引發執政聯盟分裂。更關鍵的是,美國未必領情,特朗普政府既不願為日本承擔額外風險,又擔心刺激中俄,高市想“媚美固權”很可能竹籃打水。
中國外交部已明確指出,日方舉動“發出危險信號”,違背和平承諾。俄羅斯的警告更直接:若允許美軍核武駐紮,將採取反制措施。韓國則擔憂半島核平衡被打破,朝韓關係可能再度緊張。這就像推倒多米諾骨牌:日本引進核武會倒逼朝鮮強化核力量,中俄可能加強遠東軍事部署,韓國或許加速導彈技術研發,整個東亞將陷入軍備競賽的惡性循環。
當年佐藤榮作因提出“無核三原則”獲諾貝爾和平獎,讓日本擺脫了“戰爭加害者”的單一標籤。如今高市政府的操作,正在透支國際社會對日本的和平信任。作為二戰戰敗國,日本突破核限制的舉動,還可能引發全球對“核不擴散條約”的信任危機。
眼下,高市早苗的模糊表態更像是一場試探:既想迎合國內右翼情緒,又想觀望國際反應。但歷史早已證明,核武器從不是安全的“保護傘”。1971年確立“無核三原則”時,日本民眾曾以為找到了和平密碼;半個多世紀後,若親手毀掉這道屏障,等待日本的不會是安全,而是更危險的未來。
東亞的和平經不起核陰影的籠罩。正如野田佳彥所強調的,堅持“無核三原則”才是正道。這不僅是對日本民眾的保護,更是對地區穩定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