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逛逛、吃吃吃、買買買……這兩天在長沙國際會展中心舉辦的第26屆中部農業博覽會,那叫一個熱鬧。從光達站出發的地鐵4號線、2號線,幾乎成了農博會採購“專列”,市民們大包小包、滿滿當當。
熱鬧之餘,參加了多屆農博會的侃財君發現,曾經主打“賣特產”的展會,這幾年玩出了“新三樣”——新產品、新技術、新商機。
本文圖片均為湖南日報記者李健攝
新產品——挖掘新價值,土特產不土
展館內,不是簡單的特產陳列。
花錢買展位,千里迢迢來參展,全國3500多家農業企業同台競技,農博會堪比“農產品奧運會”,各自都拿出“看家本領”。
三文魚居然成了吐魯番的新特產。在新疆展區,吐魯番產的三文魚成了搶手貨,消費者初見好奇,嘗後覺得“鮮嫩甜”。
使用坎兒井引來雪水,降低水溫,讓愛冷水的魚兒在“火洲”舒適生活。通過陸基循環水養殖模式提高水資源利用率,讓缺水的吐魯番也能發展水產養殖業。
打破人們對產地的傳統認知背後,是在有限資源上挖掘更多價值的努力,充分彰顯現代農業對生產生活的助益。
杜仲,原本是一款普通的中藥,用它做出來的產品卻擺滿整個慈利展館。杜仲麵條、杜仲傢具、杜仲茶葉、杜仲牙膏、杜仲咖啡……杜仲全身是寶,根莖葉花都可以被開發利用。
館內,最打眼的要數一家名叫“情有杜仲”奶茶店。工作人員用杜仲葉煮茶,加上玫瑰花、桂圓肉、咖啡、牛奶等,就可以做成花茶、咖啡、奶茶等多個系列茶飲,10多元一杯,一天能賣出六七百杯。
農業不賺錢,是不少人的傳統認知。發展精深加工,開發多元價值,滿足市場多樣化需求,一片葉子也可以致富一方。
新技術——機器來幫忙,干農活也能不臟不累
如果說好吃、好看、好玩是農博會的“面子”,那麼好用絕對是它的“里子”。
逛完農業裝備展區、新質生產力展區後,不少年輕人或許有回鄉務農的衝動。畢竟插秧、餵豬、養魚、挑擔子等這些又臟又累的體力活,如今都有了機器代勞。
種田除草難?別擔心。中南大學研發的輪式水稻除草機器人,能自動識別並精準清除雜草,除草率超85%,傷苗率低於3%。
母豬餵養,如何控膘、多發奶?深圳市潤農科技有限公司研發的母豬精準飼餵器,通過傳感器和液位器自動餵食,可以讓懷孕的母豬少吃多餐不長胖,能讓哺乳的母豬多進食多產奶,既能降低飼料成本,也明顯降低用工成本。
長沙市農科院、湖南農大與企業聯合開發的“潮汐漁”養殖系統,模擬自然潮汐循環水模式,大幅節電的同時,能一次性排出超30%的養殖污染物。搭配ai系統,可以實現手機一屏養魚。
快遞進村有了更便捷的方式。湖南郵政利用無人機物流送快遞,從鄉鎮到村的配送時間只要10到20分鐘,一次性可以送80至120件。掃一掃“溯源明信片”,消費者就能知道產品從哪來、怎麼來的。
新商機——從產品到生態,賺錢機會多了
“生態”“平台”……這些互聯網大佬們口中常說的詞,如今在農業領域內流行開來。
如果把農博會定義為簡單地賣貨,就太低估它的價值了。農博會作為一個平台,最大的價值是把各種資源整合起來,創造新的發展模式、形成新的發展機遇。
全鏈條發力。蔬菜出口“一哥”永州市專門舉辦推介會,“戰績”亮眼:現場簽約11個項目,金額達11.5億元。這背後,是“全產業鏈”思維的勝利。
新田東升農場對接國際標準,將蔬菜賣到全球;湖南尚道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利用hpp鎖鮮、益生菌發酵等技術,將普通的姜、柑橘等“道地食材”,轉化為高附加值的功能性飲品,實現了價值鏈的躍遷。
跨區域協作。“湘贛紅”品牌覆蓋湘贛邊24個縣,授權企業210家,帶動湘贛邊百姓日子紅火。來自萍鄉市上栗縣的“江西老表”黎友明稱,認證了“湘贛紅”品牌後,公司把野酸棗做出千萬元年產值。
線上線下聯動。長沙市農村產權交易中心發布的“三年百村”整村運營推介地圖,創新運用vr技術實現鄉村資產三維可視化,讓投資者“雲端看地”。首批20個試點村共接待意向投資商超200家,初步達成合作意向超千萬元。
整盤棋布局。湖南農業資源豐富,但加工環節有待提高。11月15日,湖南省農業農村廳在農博會上舉行湖南綠色農產品及食品加工產業鏈招商引資大會。會上,湖南發出誠摯邀請,湖南鄉村振興基金表態“缺錢找我”,現場簽約28個項目,總金額近100億元。
可見,農業的發展已經由單一的“點與點”之間的競爭轉變為“鏈與鏈”之間的協作。走在熱鬧的展館裡,侃財君能明顯感受到:農業正在轉型升級。
作者|陳娟 胡盼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