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1月14日,在美國宣布批准對台軍售、金額高達三億三千萬美元後的第二天,國民黨副主席張榮恭出現在上海和平飯店,與國台辦主任宋濤面對面。
![]()
張榮恭此行背後,是新任國民黨主席鄭麗文的信任授意,也是國民黨內部在兩岸政策上的一次再定調:不動搖“九二共識”、堅決反對“台獨”、推動兩岸交流。時機微妙、立場清晰,這一幕不僅打亂了島內民進黨的政治算盤,也讓美國在台佈局多了幾分被動。
台美的互動在最近幾個月顯得分外密集。特朗普政府重新回到白宮後,為了繼續鞏固美台關係,批准了一筆新的對台軍售,金額雖然不大,但像徵意義卻很強。
貨還沒出,美國到處宣揚“維護台海和平”的口號,島內民進黨卻第一時間興奮回應,彷彿這筆錢能立刻換來“安全感”。然而實際情況剛好相反,這件事讓兩岸氛圍更緊張,也讓一些長期觀察台海的分析人士開始搖頭。
![]()
美國的算盤其實不難猜,此舉不僅是向民進黨施壓要繼續配合,也在向中國大陸釋放信號:華盛頓還要“管”台海。可問題在於,島內的政治現實並沒跟美國的節奏同步。
賴清德面臨的,是島內不穩的民意和對美態度分裂的選民。他上台後頻頻放話要“維持和平現狀”,但又在具體政策上推動“強化防衛”,一邊避談“台獨”,一邊又靠攏美國。結果就是,表面上看似兩面都顧,實則誰都不信任他。
反觀國民黨,雖然處於在野地位,但架勢上越來越像掌握兩岸發言權的那一方。鄭麗文上任後,立刻調整黨內人事,把張榮恭這個老派穩重、熟悉大陸事務的人放在副主席的位置,並負責兩岸事務。
![]()
這一舉動算是提前鋪了一條溝通管道。張榮恭的此次訪滬,看似臨時安排,其實極有章法——趕在美方軍售剛被批准的第二天,讓這趟行程自帶對比效果。美方剛遞出支票,國民黨就派人到大陸表態,這一“前後腳”的時間差,本身就是政治語言。
台北內部對此反應複雜,民進黨不敢公開批評,但島內媒體開始出現不同的聲音。有媒體稱國民黨“過度親中”,也有分析指出,這一舉動讓兩岸溝通不再完全被民進黨鎖死。
對於普通台灣民眾來說,戰爭的話題已經聽得厭煩,他們更關心能不能自由往來、能不能安心經商、能不能少些軍購、多點安穩。張榮恭此行,至少讓他們看到一種“別的可能”。
台海一向是美國在亞太佈局的關鍵節點,而國民黨的這次“突訪”,等於是直接把台灣島內的兩岸議題帶出了民進黨和美國的框架。
![]()
對特朗普政府來說,這不是“不高興”的問題,而是管理難題——美台關係被撕開了一道新的口子。
和平飯店歷來是外交場合的象徵,而這次會面的氛圍,被與會者形容為“坦率、務實、正面”。張榮恭代表國民黨明確表態——堅持“九二共識”,反對任何形式的“台獨”,並希望推動更多兩岸實質交流。這幾句話,既是對大陸的保證,也是對島內政治的宣示。
宋濤的回應同樣直接,他歡迎國民黨持續堅持共同政治基礎,強調大陸一貫反對“台獨”,支持兩岸交流,希望有更多有識之士推動和平發展。雙方言語不多,卻都清楚這場對話的意義不在“說”,而在“時機”。
![]()
就在兩人會談前幾天,大陸方麵點名批評台獨學者沈伯洋,警告島內“台獨”勢力不要打錯算盤。這是在堅決劃紅線。而張榮恭這邊的到訪,無疑是與這條紅線的呼應:國民黨和“台獨”保持距離。
對於大陸來說,這是投降的政治信號的一部分;
這場會面對民進黨政府無疑是一記悶棍。賴清德本想通過美國的援助,讓台灣在國際議題中顯得“被需要”,但沒想到國民黨突然出現在大陸,等於告訴全世界:台灣的“官方立場”並不代表全部台灣。
![]()
美國曾努力用“民主與防衛”來框定台灣議題,現在卻被一個兩岸會面打亂節奏。美國在台協會(AIT)此前還曾安排鄭麗文訪美——如今看來,美方的那套安排被提前“截胡”。
而這場訪滬,最具分量的意義在於,它重新打開了兩岸政治溝通的空間。過去幾年,民進黨和大陸的交流幾乎完全停擺,很多島內經貿與文化項目因此受挫。
國民黨的表態就像在緊張的空氣裡打開了一扇窗,讓一部分島內產業界看到了實質上的希望。現今兩岸經濟關係仍然緊密,大陸依然是台灣最大的出口市場,這種現實使兩岸對話始終有剛性需求。
![]()
美國原本寄望通過軍售、聯合演習、輿論炒作等手段繼續主導台海敘事,如今卻發現,島內出現了“自變量”。當國民黨與大陸對話公開化,美國的主導權就開始打折。
這不是一時的公關問題,而是結構性調整。台海局勢再次朝著多邊博弈方向發展。
大陸官媒報導克制,僅簡短披露雙方的立場與會面內容。這種冷靜正反映出對整個局勢的掌控:中國並不急於讓事件“發酵”,而是希望通過穩態運作,讓外界看到大陸的自信與節奏。
特朗普团队一向以“交易思维”著称,他们喜欢清晰的对手、可控的节奏、明确的反应,但大陆的策略不是对抗,而是稳推进,逐渐改写台海叙事的主导权。在这种较量下,美方的动作越多,效果反而越小。
![]()
張榮恭此行,對大陸而言,這是一場穩定信號;對台北來說,這是一次立場分化;對華盛頓而言,這是一記提醒。台灣問題從來不是別國棋盤上的籌碼,更不是美方“亞太策略”的附屬品。
結語
這次“連夜赴滬”的舉動,打亂了某些人的劇本,但對整個兩岸關係來說,卻可能是重新校準的一次開端。台海並非非黑即白的對立結構,政治的現實常常在微妙的對話中被重塑。未來的走向,還要看島內政治能否跳出“依美”與“抗中”的老路。
美國或許沒料到,這場看似低調的見面,背後蘊含的中國智慧與台灣民意,不是幾筆軍售就能掩蓋的。風向在輕輕轉變,新的台海節奏,已經在上海那場面談之後悄然開始。
參考:台海博弈升級:國民黨赴滬釋和平信號美國軍售拉攏雙線施壓——網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