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氣溫不斷降低,一些具有加熱保暖功能的電加熱衣逐漸走紅。這到底是一種怎樣的禦寒“神器”?安全質量是否可靠?
電加熱衣走紅 價格差異大
記者在網上搜索發現,這類具有加熱功能的衣服琳琅滿目,價格從幾十元到超千元不等,分為搭售充電寶和不帶充電寶兩種。款式上,既有外穿的馬甲、夾克等,也有貼身的保暖內衣。
記者隨機點開一款具有加熱保溫功能的馬甲產品頁面,顯示該馬甲有近20個發熱區域,包含從40℃到70℃不等的四檔溫控,該產品還特別標註可以水洗。
專家介紹,電加熱衣一般是指在衣服內襯裡放置發熱片,通過充電寶進行供電後,實現局部發熱。
不同材質的發熱片,具有不同的特性。目前的發熱片主要有碳基膜(包括碳纖維膜、石墨烯膜)、金屬膜,還有普通的金屬發熱絲。碳基膜的特點是加熱速度比較快,金屬膜和金屬加熱絲的發熱量穩定,但是不抗彎折,揉搓和彎折可能導致直接損壞。
專家稱,電加熱衣作為近年來出現的一款新興產品,既往沒有專門的國家標準,商家一般參考的是2008年出台的針對電熱毯、電熱墊等柔性加熱器具的國家標準gb4706.8-2008。去年新出台了新版國標gb4706.8-2024,將於2026年8月1日正式開始實施。新國標將電加熱衣單獨列為一章,對其溫度上限也進行了明確要求。
3秒速熱、最高可達65℃?
部分電加熱衣效果與宣傳不符
這些市面上價格不同的電加熱衣,實際穿戴中的加熱保暖效果如何?消防部門進行了模擬試驗。
針對市面上常見的以碳纖維膜為發熱片的電加熱衣,消防試驗人員購買了從一百多元到三百多元不等的四個品牌馬甲,發現部分品牌的馬甲只有紡織物的檢測標準,缺乏加熱電器類的質量檢測報告,產品資質不全。
此外,一些電加熱衣的實際發熱效果與廣告宣傳存在較大差距。
消防員測試的一款電加熱衣,廣告宣傳稱採用碳纖維加熱,3秒速熱,可加熱到65℃。但當試驗人員穿戴好電加熱衣,在電熱衣的背部、胸部等重點區域安裝好熱傳感器,插上充電寶15分鐘後發現,電加熱衣右胸位置的溫度僅有35.6℃,溫度最高的右肩也只達到41.3℃。
除了溫度未達標,試驗人員將電加熱衣拆開後發現,其內部線路布設也比較混亂。
根據現行的2008年國標要求,類似的柔性發熱器具應盡量避免內部布線跨越,否則易造成電氣線路連接鬆動,帶來局部過熱風險。現場拆解發現,網購的四款電加熱衣,其中兩款售價一百多元的低價產品內部布線混亂,不符合現行國家標準。
電加熱衣有無安全風險?
購買使用時應注意什麼?
專家介紹,目前市面上的電加熱衣大都為低壓供電,只有5伏左右,因此不會產生漏電傷人的風險。消費者在購買時,要注意查看產品是否達到相關國家標準,搭配的充電寶是否有ccc認證等。
使用環境和習慣也要注意:在進入更高溫度的環境時,要把發熱衣的電斷掉或關掉,在潮濕環境下盡量不要使用發熱衣。
專家提示,在清洗和保養方面,不同的電加熱衣有不同的要求,要仔細查看產品的說明書或諮詢商家,按說明操作。
有的產品可以手洗,有的產品可以機洗。可以機洗的電加熱衣,一般要用洗衣機輕柔模式或非常輕柔模式,水溫不能超過30℃,洗滌劑也必須用中性的。
電加熱衣普遍不能烘乾、熨燙,洗完之後建議自然晾乾、風乾。
此外,專家建議電加熱衣要盡量避免被重物按壓或摺疊,更不要私自改裝或拆卸,導致發熱元件受損,帶來安全隱患。
本文來源:央視新聞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