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批中國人依然去日本旅遊,被日媒看了笑話,記者採訪道出心聲

近日,外交部領事司發文,提醒中國公民近期避免前往日本。

為了配合這一舉措,國內大部分航班都相繼發布通知,對於出行日期在12月31日之前,涉及日本相關航線且符合相關條件的客票,可予以免費退改處理。

每一次國與國之間的交鋒,都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前線或許是外交辭令、媒體輿論、軍事演訓,而後方的支撐則是人民的態度與行動。

當文化和旅遊部發布赴日旅遊安全提醒、航空公司開放免費退票窗口、外交部頻頻警告日方挑釁言行之時,我們看到的卻是:在機場打包行李、身著和服在淺草寺拍照、在富士山下拍vlog的中國遊客。這不是觀光,這是失守。

中日關係正在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冷卻,背後的導火索是日本政壇的挑釁升級。高市早苗公然叫囂“台海有事就是日本有事”,直接踩踏中國的核心利益紅線。

而更諷刺的是,當日方政客一邊揮舞冷戰話語,一邊又坐等中國遊客前去“送溫暖”。從經濟數字來看,僅2025年前三季度,中國赴日遊客高達749萬人,貢獻的旅遊收入近7萬億日元,成為日本疫情后經濟復甦的重要支柱。你沒看錯,是“支柱”。

可偏偏,就是有一部分中國人,要在這個時候上趕著往日本跑。你說他們不懂政治?可他們在接受采訪時句句帶有立場,“我覺得日本很安全”“我和政治沒關係”,輕描淡寫得彷彿對抗一個主權國家的是某個隔壁老王,不值得自己為此改計劃。

你說他們沒看到預警?三大航司官網、主流新聞平台、社交媒體鋪天蓋地的通知,一個也躲不過去。剩下的,便只能理解為:“看到了,只是不當回事”。

他們也許自認為理智、清醒、講人話,甚至用“自由”兩個字作為擋箭牌,把國家的安全提醒當耳旁風。但他們不知道,這種“獨善其身”的選擇,在國際政治的博弈場上,就是主動為敵對方提供輿論子彈。

正如日本媒體興奮渲染的:“中國遊客繼續大批赴日,證明中國社會對官方警告並不買賬。”一句話,把國家的戰略部署撕出一個大口子。他們不僅沒有減緩日本經濟復甦的勢頭,反倒成了日本右翼政客手中“對華強硬無代價”的最佳註腳。

更荒唐的是,在這些遊客揮舞著自拍杆、在富士山下打卡時,鮮有人意識到——他們的每一筆花銷,可能正轉化為日本防衛預算的一部分。

據公開數據,日本已提前達成防衛費佔GDP 2%的軍費擴張目標,而旅遊業收入正是其財政構成的重要一環。你以為自己是在享受一場旅行,結果你花出去的日元,也許正變成了落在台海上空的軍演資金。

我們常說“國家之間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但如果國民自身都分不清敵友邊界,那這個國家談何利益博弈?

很多中国游客的回应实在令人费解,有的说“早订了票,不方便退”,有的说“日本安全、热闹,民间无仇”,更有甚者直接宣称“我不在乎政府的提醒”。

此情此景,不禁令人想起當年韓國部署“薩德”系統時,韓方政客的一句譏諷:“中國人的抵制堅持不過一個打折季。”聽著像玩笑,實則是一道羞辱。

我們不是要將每一位赴日遊客都標籤化為“賣國賊”,問題的關鍵是,在國家主權遭到挑釁、官方明確發出風險提示的背景下,仍執意前往的行為,是不是已經失去了起碼的政治敏感?國家提醒不是請你參考,是提醒你立場。

在大是大非面前,說“我只是來旅遊的”“政治是政治,我是我”,無異於自我撇清、事不關己。這不是中立,這是軟弱,是懦夫精神的現代表達。

更令人不適的是某些旅日華人的姿態。一邊在社交媒體上靠“在日艱難求生”賺流量博同情,一邊又不忘用“世界和平”之類的萬能句式模糊焦點。

甚至還有人把政府的旅行提醒理解為“影響我賺錢”。當民族大義變成打工計劃的絆腳石,這種所謂“精緻利己”的市儈邏輯,暴露得淋漓盡致。

這一切,在日本媒體的鏡頭下被逐幀記錄、刻意放大。是的,那些被採訪的中國遊客,有人說“中日民間友好”,有人說“我不怕”,有人說“我們還是要多交流”。

你以為你說的是中日友好,他們聽到的是“你們中國政府連自己人都攔不住”。這不是去旅遊,這是在國際政治的敏感時刻,主動遞出一張羞辱國家的名片。

更荒唐的是,我們有些人依然沉迷在“日本文明、治安好、服務優”的舊敘事中,把一個對華敵意明確、不斷右傾的國家,當成療養度假的聖地。

日本的美食、日本的風景、日本的匠人精神早已成為某些人口中的“信仰對象”,彷彿只要踏上那片土地,身份就從中國人變成了“世界人”,責任也可以隨之消解。這種崇日心理的根深蒂固,才是最值得警惕的社會病灶。

今天,我們談的不再是“能不能去日本旅遊”,而是“還能不能分清是非”。中日之間的歷史遺留問題從未解決,日本政壇右翼力量持續抬頭,近年來屢次試圖在台灣問題上插手生事,對南京大屠殺、慰安婦問題翻案的聲音此起彼伏。

而與此同時,中國每年卻依然是日本最大的旅遊金主。我們把鈔票送過去,他們用這筆錢,繼續在聯合國抹黑中國、在東海挑釁中國艦隊、在台灣問題上跳腳。

如果這些事實都不能激起一點國家意識,那我們還有什麼資格談“愛國”?所謂“理性消費”不是用來開脫的擋箭牌,“文化無國界”更不是道德的護身符。當主權與立場被模糊成旅遊攻略中的一個註腳,民族尊嚴就已經失守在機場的登機口。

這場“赴日熱潮”本質上是一場集體意識的崩塌。當一些人把政府提醒當耳旁風,把國家尊嚴踩在腳下,把歷史的血債遺忘在日元兌換窗口的時候,我們就該意識到,真正的危險不在外部,而在內部——在那些習慣於躲進個體自由外殼,拒絕承擔民族責任的人心中。

所以,不要再說“這是人家的自由”。自由從來不是絕對的,它必須在公共責任之下運行。正如你不能在災難時哄抬物價、不能在防疫時拒絕隔離,作為中國公民,在國家與民族遭遇挑戰時,有義務做出起碼的態度表達。哪怕只是一張退票。

你可以不罵日本,但請你起碼別用自己的腳,給人家添熱度。你可以熱愛旅遊,但請你看清楚,此刻的風向不是東風,而是西來的寒流。記住,國家尊嚴從來不是政府的獨角戲,它需要14億人一起撐起來。

分享你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