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ETF高溢價引監管關注,公募密集提示風險

【環球網財經綜合報道】近期,隨着海外市場波動加劇,境內投資者對跨境etf的追捧熱度不減,但部分產品的高溢價現象已引發市場高度關注。多家公募基金公司密集發布風險提示公告,呼籲投資者理性參與,避免盲目追高而遭受損失。

據統計,僅11月份以來,截至11月18日,已有易方達、華夏、匯添富等19家公募機構為旗下34隻跨境投資產品發布了超過330份溢價風險提示公告。其中,富國納斯達克100etf、華夏納斯達克100etf及華夏野村日經225etf等熱門產品,提示頻次均不低於20次,顯示出風險的緊迫性。這些產品主要跟蹤日經225、納斯達克100、msci美國50等境外指數。

所謂溢價,是指etf在二級市場的交易價格高於其實際的基金份額參考凈值(iopv)。wind資訊數據顯示,截至11月18日,全市場192隻跨境etf的平均溢價率為0.79%,其中有32隻產品溢價率超過1%,更有2隻產品的溢價率攀升至10%以上。這種價格與價值的嚴重背離,在海外主要指數同步回調的背景下,風險尤為突出。數據顯示,日經225指數近期從歷史高點回落,美股三大指數月內也均出現明顯下跌。

南開大學金融學教授田利輝向記者表示,跨境etf是投資者實現全球化資產配置、分散單一市場風險的重要工具,但近期的溢價現象反映出市場情緒過熱,投資者對海外資產的追捧可能已超越理性估值。

跨境ETF高溢價引監管關注,公募密集提示風險 -

東方ic

儘管短期風險積聚,但跨境etf的長期配置需求依然旺盛。wind數據顯示,截至11月18日,跨境etf年內規模增長116.86%,達到9199.49億元,11月以來資金凈流入超過340億元。這反映出投資者對全球化資產配置的剛性需求。

那麼,高溢價現象是如何產生的?晨星(中國)基金研究中心分析師崔悅解釋稱,跨境etf多採用現金申贖機制,加之受外匯額度限制,當二級市場交易需求旺盛時,一級市場的份額供給可能無法及時匹配,從而推高二級市場價格,導致高溢價。

面對市場波動,業內人士普遍認為,投資者需要建立理性的投資框架。崔悅警示,若投資者在高溢價階段買入,後續一旦市場情緒降溫或海外資產調整,溢價收斂將直接導致投資損失。此外,過高的溢價還可能觸發臨時停牌,影響投資者的正常交易。

田利輝教授建議,基金管理人不僅要持續提示風險,更應加強投資者教育,深入科普跨境etf的運作機制,從根源上遏制盲目追高行為。對於投資者而言,在海外市場波動加劇的背景下,應堅守凈值導向與長期配置的視角,理性看待跨境etf的投資價值,方能真正在全球化投資中行穩致遠。(文馨)

分享你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