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斑塊
簡單來說就是血管里的“油膩小疙瘩”
它像塞子一樣
堵塞了身體各部位血管的通道
導致腦梗、心梗、肺栓塞等重大疾病發生
在我國,60歲以上人群
頸動脈斑塊檢出率幾乎高達100%!
有沒有逆轉、縮小斑塊的方法?
快一起來看看吧~
40歲以上人群,隨着年齡增加
頸動脈斑塊發生率不斷升高
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李立明教授團隊在《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 Network Open)上發表了一項研究,結果顯示,在他們調查的1070多萬中國成年人中,有五分之一的人頸動脈里存在斑塊。
在我國,40歲以上人群,頸動脈斑塊檢出率為40%,而60歲以上人群,頸動脈斑塊檢出率幾乎高達100%!
早期頸動脈斑塊可能不會帶來不適。但當頸動脈斑塊到了後期,隨着斑塊增多,血管出現了嚴重狹窄,頭部就會缺血、缺氧,從而出現頭暈、頭痛癥狀。
頸動脈斑塊一旦脫落,就會順着血流進入大腦,堵塞遠端相對比較細小的血管,形成腦中風,也就是腦卒中,可能會出現偏癱、失語、口角歪斜甚至意識障礙。
斑塊或可逆轉
關鍵是控制膽固醇
血管斑塊就像血管里的“違章建築”,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則是斑塊形成的“原材料”。對於發現早的斑塊,控制好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改變不良生活方式及降脂治療,斑塊有可能會逆轉。
目前《中國血脂管理指南(2023年)》所規定或要求的有斑塊人群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治療目標是:
小於2.6毫摩爾/L,甚至控制在1.8mmol/L。
但是斑塊逆轉是需要時間的,既往研究也提示,通過有效治療,斑塊逆轉時間大概可能需要1~2年,這個過程還需要觀察。
如果斑塊的表面不光滑、不規則,同時回聲比較弱,這種斑塊一般富含更多脂質,被稱之為軟斑塊。
需要注意的是,軟斑塊更容易脫落,引發腦中風概率也更高一些,需要我們高度重視,及時進行干預、治療。
血管斑塊
形成的危險因素
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吸煙、酗酒、運動少、飲食上偏咸偏油等,都是血管斑塊形成的危險因素。
除此之外,隨着年齡增長,血管自然老化,出現斑塊概率也會增加。
如何知道血管里有沒有斑塊?
50歲以上人群:
一般情況下,通過頸部血管彩超或者經顱多普勒檢查,可以幫助發現頸動脈斑塊。建議每年進行健康體檢,幫助做到早發現、早預防、早治療。
青年人群:
除了進行斑塊超聲檢查之外,血液生化檢查也很重要。包括通過抽血檢查血脂、血糖、尿酸、同型半胱氨酸等,如果生化結果有異常,可以及早干預、及早治療。
縮小斑塊做好這6件事
健康飲食:
多吃新鮮蔬菜水果:
每天吃夠500克蔬菜、250克水果,注意水果要選含糖量相對比較低的。
多吃粗糧:
控制碳水化合物攝入,盡量多吃粗糧。比如全穀物、燕麥、豆類等,它們中富含可溶性膳食纖維,能幫助減少血液吸收的膽固醇數量。
多吃深海魚:
帶魚、三文魚、金槍魚等深海魚類及其魚油中富含美國環保局和DHA,每周食用2~3次為宜,最好清蒸。
少吃高脂食物:
如肥肉、動物內臟、動物油脂等。
堅持運動:
一般以中等強度有氧運動為宜,比如慢跑、快走等,可以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每次運動約30~50分鐘,每周3~5次。
控制體重:
對於超重人群,將體重控制在合理範圍內,更有利於控制血脂、縮小斑塊。
不要熬夜:
熬夜等不規律作息是血管“大敵”,每天最好在23:00前入睡,保持7~8小時充足睡眠時間及良好質量。
遠離煙酒:
吸煙、酗酒是斑塊形成的危險因素,生活中要盡量做到不吸煙、不喝酒,遠離二手煙。
保持好心態:
不良情緒會使血管內皮損傷。保持心情愉悅、遇事淡然處之,也是對心腦血管的一種保護。
健康小貼士:
3~6個月可以複查一次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如果控制效果不好,則需要遵醫囑進行藥物治療,幫助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血管健康小貼士
1.如果斑塊出現在頸動脈,就稱之為頸動脈斑塊。
2.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吸煙、酗酒、運動少、飲食上偏咸偏油等,都是頸動脈斑塊形成的危險因素。
3.逆轉斑塊的關鍵是控制好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4.縮小斑塊做好這6件事:
健康飲食、堅持運動、控制體重、不要熬夜、遠離煙酒、保持好心態。
轉載來源:CCTV生活圈
內容轉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